社區管理工作調研報告

區裡的大事小事、居民的難事煩事都有一個“統管部門”,它的名字叫做“社區”。修水的社區工作自XX年起步,在黨政關懷和社會支持下取得顯著成績,服務居民工作得到增強,配合中心工作成績突出,社區規範化建設逐步加快。隨著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制約社區發展的因素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在規模偏大、職責不明、基礎薄弱、服務滯後等方面。

1、部分社區規模偏大。我縣社區一般下轄數千戶、數萬人,如秋湖裡社區下轄13000戶、管理戶籍人口近30000人;寧紅社區轄7000多戶,人口2.8萬,其它社區情況差不多。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按照便於居民自治的原則,一般在一百戶至七百戶的範圍內設立居民委員會,參照這個標準,我縣社區管轄戶數、人口普遍過多。

2、社區幹部職責不明。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社區居委會是自治組織,按照“三個自我”、“四個民主”的要求開展工作,中心任務是服務居民、管理社區事務,而實際情況是社區幹部職能、職責不清,“鬍子眉毛一把抓”,該做的沒精力做好,不該做的做了一大堆,社區幹部形象稱之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某社區書記作過統計,一個社區竟然要做三十幾項工作,其中常年做的有基層黨建、計畫生育、民政優撫、綜治維穩、城市創建,另外還有勞動就業、醫保農保、環境衛生、文化教育、勞動就業,老年體協、經濟普查等一系列工作。因為工作多、亂、雜,社區幹部普遍反映時間緊、壓力大。

究其原因,一是行政化傾向嚴重。社區以接受行政指揮為主,尤其是所屬鄉鎮的命令,往往把本職工作等同於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二是少數部門轉嫁工作壓力。有的熱衷於搞“某某工作進社區”活動,比如工商進社區、菸草進社區,做到最後,這“某某工作”竟然變成了社區的分內之事;有的把社區當成“下屬”,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向社區下達任務。“什麼事都要社區參與,什麼人都可以指揮社區”,社區疲於應付,大量擠占了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時間,難以開展自己的工作。

3、社區工作基礎薄弱。一是硬體建設不足。大部分社區辦公場所面積狹窄,西擺等社區至今沒有固定辦公場所;有的缺乏必要的辦公設備;二是基層組織乏力。多數社區設有住宅小區業委會、樓長、棟長,但僅僅是掛在牆上、寫在紙上,發揮作用的少,積極支持社區工作的不多;三是居民參與度不高。不少居民認為社區工作僅僅是鎮政府的事,與己無關,絕大多數中青年很少參與社區事務。“社區是我家,建管靠大家”停留在口頭上,“社區拚命乾,居民一邊看”的現象普遍存在。

社區管轄人口多,承擔任務重,理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但實際情況是,社區沒有部門幫扶掛點,駐社區單位也沒有常態化的聯建共建計畫。有的社區雖然確定了轄區樓長、棟長,但是既沒有優惠政策去刺激,又沒有相關機制去約束,致使他們覺得無意義,對待工作敷衍塞責、消極怠工。

4、社區服務發展滯後。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思潮更加活躍,廣大居民對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填填表格、搞搞慰問、調處糾紛等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服務需求。但不少社區沒有緊跟形勢發展,沒有及時呼應居民願望,思維方式、工作手段依然單一陳舊,服務意識不強,公益活動開展不多,致使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認同感差,對居住的社區歸屬感不強,參與社區建管的積極性不高。

社區是城市的基層細胞,建設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穩定發展,對促進城市管理,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我縣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鄉一體化工作穩健推進,將有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變身市民,這既給社區建設提供了新課題,又給社區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為此,我建議:社會各界要凝聚共識,齊心協力,幫助社區做好“加、減、乘、除”四種運算。

1、加,就是加快轉型。社區是自治機構,這一職能定位,決定社區應由行政指揮向居民自治轉變。當下,可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入手,著力構建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方便快捷的服務體系、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文明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真正讓居民認同“社區是我家”。

2、減,就是減輕負擔、減小規模。有關部門要遵循準入機制,堅持“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對社區少點檢查,多點扶持;少點考核,多點指導;少點會議,多點幫助,給社區鬆綁,給社區減壓。同時,要減小社區規模,建議設立良塘新區社區、良瑞佳苑社區;建議整合秋湖裡與寧紅社區,新設3個社區。

3、乘,就是乘勢而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著力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解決聯繫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這些都是發展機遇。城關鎮和社區要抓住機遇求發展,把握有利條件,集中集體智慧,不斷完善社區軟硬體設施,加強和改進便民服務工作,保證民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在為民服務、解決問題中提升自我。

4、除,就是除掉陋習。有為才有位,社區幹部要自覺踐行民眾路線,堅決反對“四風”,除躁氣、接地氣,不做“小巷總理”,甘當“人民公僕”,真心實意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用自身正能量,培養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城鄉結合部社區管理的考察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