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廳關於社區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

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減災是減災救災工作的基礎,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是加強減災能力建設、減輕災害損失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我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怎樣?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深入武漢市青山區、江夏區、江漢區和武昌區,宜昌市伍家崗區、夷陵區和長陽縣,孝感市應城市和雲夢縣、潛江市等10個市(縣、區)15個社區進行了調研,並對全省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一、全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

全省現有社區5550個,其中,城市和鄉鎮社區3852個,農村社區1698個。自XX年民政部部署社區減災工作以來,我省以貫徹落實《國家綜合減災“xx”規劃》為契機,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為載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在探索中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減災工作機制初步建立。武漢、黃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過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減災工作指揮體系,加強了對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據統計,全省有1990個社區建立了綜合減災機構,占全省社區總數的359%。武漢市青山區鋼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區、門棟三級防災減災工作組織指揮體制,明確了各級防災減災工作職責任務;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街勝利四路社區建立了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物業管理公司責任人、轄區單位領導、社區民警、居民代表為成員組成的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構築了比較完善的社區減災工作管理體系。

(二)宣傳教育活動初顯成效。各地在社區減災工作中,注重宣傳形式的多樣性、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和宣傳對象的廣泛性,通過掛橫幅、貼標語、辦黑板報和宣傳欄、發放減災知識宣傳資料和《公眾應急救助手冊》、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災害應急演練活動,使社區居民掌握必要的減災自救基本知識和技能。據統計,全省有2149個社區設立了防災減災宣傳櫥窗,占387%;有2171個社區開展了防災減災知識講座,占391%;有3276個社區印發了防災減災宣傳資料和宣傳手冊,占59%。武漢市青山區119社區通過製作宣傳板報,懸掛警示牌和避災疏散示意圖,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為每戶居民配發《應急救助手冊》,對孤寡老人、獨居老人和殘疾人予以重點關心,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有效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XX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三)減災基礎設施逐步加強。武漢等大中城市在開展社區減災活動中,加強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配備消防器械,在關鍵部位設定逃生設備、逃生導向標誌,配備簡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裝置;將社區中心休閒廣場、綠地、學校操場和其他空地等劃定為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確保災害發生後社區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據統計,全省有1637個社區劃定了應急避難場所,占295%,共設立避難場所2585個。青山區119社區把緊臨社區的武鋼一小劃為應急避難場所,與學校簽訂協定,設定“防災減災避難場地”標識和居民逃生線路,遇有重大災害或險情,學校迅速打開校門,供社區居民緊急避險。宜昌市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原則,設立了45個固定應急避難場所,總面積達519萬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標準計算,可容納約104萬人避難;按地震裂度達到六度時疏散22萬人計算,人均疏散面積約236平方米。該市按不同的災害類型,對應急避難場所進行合理功能分區,設定了應急避難標識標牌,完善了應急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設立了應急指揮部、住宿、餐飲、物資儲備、醫療、臨時廁所、廣播、安保、消防等區域,一旦災害發生,災民能夠快速有序地進入應急避難場所,並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