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蔬菜產業開發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以來,合水縣委、縣政府把蔬菜產業開發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縣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一、基本現狀

一是蔬菜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攀升。目前,全縣年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9.56萬畝,總產量達到15.8萬噸,實現總產值10924.5萬元。川區蔬菜面積占耕地面積由XX年的30%增長到85%,塬面蔬菜面積占耕地面積由XX年的15%增長到25%,全縣農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純收入484.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3%。經調查,XX年設施蔬菜10060畝,其中日光溫室260畝(不含新建316畝),總收入234萬元,畝(棚)均收入9000元;塑膠大棚5610畝,總收入3646.5萬元,畝均收入6500元;塑膠小拱棚4190畝,總收入628.5萬元,畝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種體系逐步最佳化。引進示範了一代日光溫室,示範推廣了二代、三代節能日光溫室、早春塑膠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等20多項新技術;引進推廣伊麗沙白甜瓜、雙孢菇、嫁接西瓜、新22號尖椒等80多個名優特新瓜菜品種。通過宣傳培訓,物化補貼,算帳對比等形式使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主導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託獨特自然優勢,蔬菜基地初具規模。利用川區冬暖、春早、夏熱的氣候優勢以及交通便利的條件,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形成了白黃瓜、西瓜、甜瓜、葉菜、馬鈴薯、甜椒六大特色產品蔬菜生產基地,建成蔬菜專業村10個,8畝以上蔬菜生產大戶313戶,5畝以上蔬菜生產大戶2850戶。

四是依靠科學技術,栽培模式不斷更新。經過縣、鄉(村)專業技術人員和菜農大膽創新,反覆試驗,探索出了獨具特色優勢、符合當地實際的“菜糧型”、“菜菜型、“菜經型”三種間作套種立體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蔬菜連作與病蟲害防治的文秘雜燴網矛盾、輪作倒茬與產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節生產與銷售供應的矛盾,變傳統的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模式為一年兩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生產效益。

五是無公害意識不斷增強,綠色蔬菜蓬勃發展。目前,全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4萬畝,占全縣蔬菜總面積的25.1%,認證無公害產品5個,綠色農產品ㄌ鸞罰┤現?個,起草和正在執行生產甘肅地方標準5項(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橋白黃瓜、草莓),申請批准地方特色產品(慶陽板橋白黃瓜)地理標誌1個,其中“板橋白黃瓜”通過甘肅省無公害認定授牌,已遠銷西安、蘭州、銀川等省會城市。

六是產業化經營已具雛形,市場體系得到發展。隨著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擴大,全縣現有縣城南北2個蔬菜批零市場,有12個鄉鎮集貿市場, 5個蔬菜協會,2個專業合作社,有320名會員常年從事蔬菜販運經銷,已初步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鄉村集貿市場為網點,集體和個體經銷為主體的市場網路體系。XX年全縣蔬菜商品量18.5萬噸,除滿足縣內消費外,有50%的產品銷往外省區。

七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蔬菜與糧食相比,有著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以設施蔬菜為例,一座日光溫室(0.5畝)嫁接黃瓜套種辣椒純收1XX元,折合畝收入2.4萬元,投產比1:7.3,一座水泥立柱式塑膠大棚(1畝)西瓜套種甘藍純收入12500元,折合畝收入12500www.元,投產比1:6.9。蔬菜生產的高效益,為我縣展現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廣闊前景,蔬菜生產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成長的一個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