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查

關於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 情況的調查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李長江     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為摸清情況、找準制約因素、進一步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我們認真開展了調查研究。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如下。 一、現狀與特點 去年以來,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培植拉長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鏈為重點,制定政策,強化措施,強力推進,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並取得明顯成效。 (一)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進展加快。優質專用糧棉油和瓜菜產業,糧食作物品種品質結構最佳化,高效經濟作物發展加快,區域規模擴大,優勢特色凸顯。上半年,全市各類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 540.8 萬畝,同比增加 47.5 萬畝。糧食作物中優質專用小麥達到 70 %以上;經濟作物中瓜菜 278 萬畝,增加 28.8 萬畝 , 棉花 162 萬畝,增加 17.5 萬畝 , 花生 98.6 萬畝,增加 1.2 萬畝。畜禽產業,以最佳化畜禽飼養結構、擴大規模養殖為重點,加快發展。畜禽養殖專業小區發展到1260處,養殖專業戶8.1萬戶,規模飼養量比重達60%以上。漁業,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全市養殖基地達到504處,面積18.7萬畝。林果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苗木花卉和速生豐產林取得突破性進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萬畝,同比增加 15 萬畝,其中速生豐產用材林 35 萬畝;發展苗木花卉 11 萬畝。農村勞務經濟,勞動力輸出呈強勁態勢。目前,全市在外務工人員已達到79.4萬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勞務輸出6.73萬人。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48家,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新上在建規模以上34家,已投資1.8億元。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 797 家,其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 236 家,年銷售收入180多億元,帶動發展生產基地230多萬畝,農戶76萬戶。上半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 (二)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的濃厚氛圍已經形成。各級採取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層層召開會議、組織外出學習、舉辦報告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扶持政策,特別是充分利用農業結構調整增收致富的先進典型和算帳對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幹部民眾調整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農民民眾對通過結構調整提高效益和質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調整、議調整、齊心協力抓調整的濃厚氛圍,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鏇律。 (三)區域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各縣市區注重發揮特色優勢,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經發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產品。目前,全市在種植業形成了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蔥基地,以泗水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和以微山、梁山為中心的5萬畝蘆筍特色種植基地;在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的肉牛基地33處、年出欄萬隻以上禽場562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345處,百畝以上的水產養殖基地520餘處;在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100萬畝乾鮮果品基地和23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在勞務產業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兗州等一批境見外勞務輸出基地。 (四)扶持政策支撐有力。為推進和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市和各縣市區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對 主導產業培植、規模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進行扶持。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引導。市財政從去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拿出 4000 萬元用於扶持經濟基礎薄弱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縣市區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拿出 1.8 億元以上的專項資金用於農業結構調整,對生產基地和產業化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並對鄉村幹部制定了獎勵政策。二是引導金融投入。積極協調銀信部門,增加對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結構調整的信貸投入,去年各級協調銀信貸款 4.8 億元。 (五)組織保障體系逐步強化。為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確保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順利進行,市里成立了由幾大班子負責同志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並組建專門辦公室,負責日常調度管理和協調指導。各縣市區和各有關部門都建立健全了相應的組織領導體系、具體辦事機構和工作運行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實行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套規劃、一套政策、一套實施辦法,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強有力組織保障。為任務目標落到實處,市里制定了與《意見》相配套的《考核辦法》,明確了縣市區和市五大產業部門負責人的職責,並確定了具體的獎懲標準,量化考核,形成了“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強有力的推進機制。 二、主要問題 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已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重點和亮點,快速推進,發展勢頭良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制約發展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農業結構層次不高。主要產業產品結構、加工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不合理,與現代農業、市場農業和效益農業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在大農業結構中,林牧漁業產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農產品結構上

,傳統品種仍占主導地位,優質、高效、專用、生態、安全農產品數量少;在農產品加工結構上,初級產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農產品出售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觀,全市蔬菜、果品加工轉化率還不到10%,畜產品、水產品多以初級加工品或中間產品進入市場;在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中,轉移到二三產業的僅1/3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勞動力滯留在農業和農村內部,造成農村人均資源量少,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提高和農民收入增長。 二是農產品優勢不突出。主要是生產基地規模小,具有明顯區位、傳統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產業產品的開發還沒有形成批量規模和產業化,市場競爭力不強。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多,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傳統大路型產品多,優質特色農產品少;低檔內銷產品多,高檔外銷創匯產品少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導產業和產品特色不足、優勢不突出,生產基地規模小、標準低、檔次不高,區域之間結構雷同化現象嚴重。 三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主要是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在全省 217 家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中,我市僅 9 家,且多是糧油加工型,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產業化利益聯接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之間多是市場買斷關係,經濟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隊伍素質有待於提高,特別是在法律法規、外經貿、現代市場行銷和管理等知識的學習,亟待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弱,帶動作用不明顯。 四是農業標準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農民民眾的標準化意識還不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監測檢驗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還很不健全,農業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差距較大。農業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農產品出品創匯規模小、水平低,且品種單一。全市農產品年出口創匯額僅占全省的 1 / 40 左右,與我們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 五是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滯後。這已成為制約農業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障礙性因素。主要是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市場規範化程度不高,市場行銷方式和手段落後。功能完備的農產品市場信息交換平台和上下貫通、左右相聯的市場信息網路尚未形成。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緩慢,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有效對接,農業產業化經營缺乏有效中介載體,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規避和降低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市場交易成本高、競爭力不強。 同時,一些制約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資金瓶頸、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對策建議 (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堅定不移強力推進調整,在“調深、調優、調高、調外、調強”上實現新突破。一是最佳化區域布局結構,著力推進優勢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最佳化配置資源,圍繞提高產業聚集度和產品規模,對重點產業和產品,從培植專業戶、專業村和示範園區開始,通過示範帶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經濟區、專業經濟帶。二是最佳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的優質化和標準化。把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逐步由面積增減的數量型調整向品種、品質最佳化的質量效益型調整轉變,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產、生態和安全農產品,集中發展優質專用、精細特高檔農產品生產,開發建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提高農產品檔次水平。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以加工和流通帶動生產,通過產業鏈延伸,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二)加快推行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圍繞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全市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監測檢驗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儘快制定發布一批農產品地方標準,建設申報認定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標準基地,申報認證一批國優、省優農產品,註冊一批知名品牌。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一是實施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利用各種培訓資源和培訓渠道,結合綠色證書教育、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陽光工程,對中青年農民有計畫、分步驟地搞好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二是實施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工程。選擇一批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組裝配套,形成簡便易行、農民便於操作的“綠色快餐”,加快普及套用。三是實施農業高科技示範工程。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鼓勵支持農業科研機構、科技人員以承包、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領辦、創辦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以示範帶動高效農業的發展。 (三)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儘快制定出台 “關於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的政策性意見”。按照 “ 扶強、扶大、扶外 ” 的原則,重點扶持 9 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和年銷售額過億元的 39 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儘快培植一批大型骨幹企業集團。落實好對經濟基礎薄弱縣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貼息貸款扶持政策。大力鼓勵工商企業、民間資本和外資興辦農業產業化項目,促進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建議 10 月中下旬召開大規模、高規格高的“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工作會議。 (四)加快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民營性質的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作為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儘快制定出台關於加快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意見。按照 “ 民辦、民管、民受益 ” 的原則,堅持“先發展、後規範和邊發展、邊規範”,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以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基地和科技帶頭戶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大宗、優勢農產品專業協會、研究會、專業合作社、農產品運銷聯合體等專業性和中介性服務組織,加快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帶動促進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 (五)加大農業對外開放和市場開拓力度,提升農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