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區東新國小 關於加強學生誠信教育的調研報告

“誠信”一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打造誠信中國”、“誠信是通行證”、“誠信是第二張身份證”、“誠信是資本”……這些振聾發聵的語言,無不體現了人們對“誠信”的熱望和追求。作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規範,誠信不只是經濟活動的需要,同樣也是各行各業的需要,尤其是教育。一個時期以來,在經濟領域出現嚴重的“信用缺失”問題,曾是一方“淨土”的教育,其誠信問題同樣不能令人樂觀。

一、學生誠信危機的主要表現

1.缺乏誠信,背信棄義。

東新國小對學校的五年級的23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據對《誠信調查問卷》的統計表明,五年級學生未說過假話的占52.7%。孩子的心靈本是一張潔白的紙,純真無邪,淨潔無瑕。隨著接觸社會,童心受到社會的玷污,誠信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匱乏。

2.習慣抄襲,矇混過關。

對於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部分學生不是認真地去完成,而是把這些本該做作業的時間用來看電視、上網聊天等,要到交作業時,借其他人的作業花一、二十分鐘完全抄襲過來就算完事。考試時,能抄則抄,習以為常。

3.失信行為,熟視無睹。

自己或同學中出現的失信行為比較經常。如調查問卷中,“你班班長在統計上課出勤情況時的態度如何”,“老師點名就記,不點名就不記”的占38.7%;“約了人你能準時到嗎?”,選擇“不一定會”的約占據27%;贊同“不說謊話幹不成大事業”看法的同學居多。

二、學生誠信危機的形成原因

針對以上學生出現的誠信危機,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學生道德品質下降,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諸多的現實原因。

1.歷史積澱的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雖然形成了“童叟無欺,相互禮讓”等誠信的經典之句,但在封建社會長期的專制下,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老實人易吃虧”等格言古訓,導致人們在潛意識中誠信意識的匱乏。誠信的基本要求是誠實、信任、不欺騙,也就是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這些格言古訓恰恰違背了誠信的最基本要求。這也說明,歷史積澱中的帶有“世襲”觀念的殘餘還在影響著當代學生。

2.教育內部原因的影響

教育內部的原因主要包括:

(1)教師個人的誠信素養、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專業水平等都會影響教師教授誠信教育。如學術腐敗,教師中編造、剽竊文字的現象嚴重;在檢查中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助長歪風邪氣,甚至演變成常態,已不再引起人們的注意或憤慨;公開課上要求學生配合作假;教師不能以身作則,經常失信於學生;違背職業道德,暗示學生考試作弊;在學生面前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花招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耳濡的是弄虛,目染的是作假,天長日久,又會向哪裡潛移,向何處默化呢?)

(2)教育方式、方法問題。目前我們的教育方法以灌輸、說教為主,將德育教育視為政治說教,或把德育教育當作知識“傳輸”,忽視情感教育。試想如果淡化情感教育,怎么會培養出真的情感!沒有真的情感,又怎么會有誠信呢!顯然,不誠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結出誠信的果實。

(3)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原因。由於學校內部管理不嚴給學生不守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學校在具體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和不誠信,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誠信機制未能引入學校及學生群體,也使得學生誠信意識不強。

3.教育外部原因的影響

教育外部原因的影響主要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作為社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生存和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時下,社會大環境和家庭的負面影響對學校的衝擊很大。從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到社會關係中人際交往感情的淡漠、誠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使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和誠信原則發生了動搖和懷疑,也使我們當前進行的誠信教育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的親職教育長期以來所強調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進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導致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有的家長只重視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忽略日常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子女平時的不誠實行為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家長不能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誠信缺陷也是導致部分學生誠信危機的原因之一。

三、加強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充分認識開展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發布以來,全社會普遍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動,良好社會道德風尚逐漸形成,全民族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但是,在一些領域和地方不守承諾、欺騙欺詐等失信現象屢禁不止,這些社會不良現象也侵蝕著校園,給中國小生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少數學生考試作弊、言行不一、欺騙他人的情況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