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鎮執勤點勤務制度改革幾點思考

近幾年,隨著城區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城區交通硬體設施的改善,城區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隨著農村機動車數輛的增加和道路條件的相對改善,在省、縣道和鄉村道路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卻呈多發態勢,極大地威脅著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目前,鄉鎮道路等級差、交通設施不完備,車輛性能差、老舊、劣種車輛多和農村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根本性提高的現實情況下,對鄉鎮執勤點的勤務制度進行思考和探索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徑。

一、原有的勤務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交通管理點多線長面廣,交警在治理轄區主幹線的交通秩序的同時,對偏遠鄉鎮的交通安全管理往往鞭長莫及,形成了鄉鎮交通管理中的盲點和死角,造成了交通安全管理“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2、有的鄉鎮黨委、政府對交通安全管理重視不夠。一些鄉鎮的黨委、政府認為交通安全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門的事情,對公安交通管理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做到協調和解決,有的還干預正常的交通執法活動,沒有形成鄉鎮各部門齊抓共管、各司其職的形勢,造成了交警部門孤軍奮戰的被動局面。

3、在警力有限的情況下,民警對正常的勤務已疲於應付,習慣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思路不清、缺乏主動性,未建立起根據轄區道路交通安全形勢而變化的勤務制度,在路面勤務中不知從何做起、要做什麼,造成了交通安全管理缺乏針對性的被動局面。

二、勤務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

1、切實加強當地黨委、政府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領導,推行鄉鎮道路交通社會化綜合治理。政府部門要將交通安全管理做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結合當前開展的“平安”創建活動,成立相應的道路交通安全社會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把交通、農機、工商等相關部門和各村列為小組成員。同時,應對各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和分工,交警部門主抓路面行車秩序管理;交通部門主抓車輛非法載客、營運;工商主抓占道擺攤設點、違章占道;村莊做好“交通安全村”建設,做交通安全管理的助手和信息聯絡員;使各部門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形成鄉鎮交通安全管理“政府統攬、交警主抓、部門參與、民眾配合”的機制。

2、科學安排、調配警力,通過建立靈活、多變的勤務時間和合理的勤務方式,實現對轄區路段的全方位的監控。近年隨著國家對交通投入的加大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道路通行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二輪機車等機動車輛增多,車輛速度明顯提高;但是,農村道路為平面交叉混合道路,兩側學校、村莊多,交通標誌標線等附屬設施不全,加之交通參與者交通安全意識不高,無證、無牌、酒後駕駛、超載濫載等違法行為較為普遍,帶來了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在面對鄉鎮交通管理工作形勢複雜、任務重而警力往往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既不能搞超負荷運轉的疲勞戰術,也不能對現狀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而要在把警力最大限度的壓向路面的前提下向科學、合理的勤務安排要警力,做到路面勤務不放鬆和民警合理休息相結合。在具體的勤務時間上,首先要重點保證車流尖峰時段路面車輛行車有序。要對轄區車輛通行尖峰時段進行統計和預測,加強尖峰時段的路面監控力度。同時,針對與交警打“時間差”、“游擊戰”的駕駛人,要靈活的調整勤務時間,解決星期五下午、星期六、星期日路面見警率不高的問題,在規律性的基礎上體現靈活性,對心存僥倖心理的駕駛人形成威懾力。在勤務方式上,採用動態巡邏與靜態糾違相結合,以動態巡邏為主的勤務模式。把握轄區交通流量大、違法行為突出的“主幹”線,通過線的巡邏、監控串點,逐步向各支線延伸,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在勤務時間、方式調整的基礎上,要注重做到“四個結合”,即:白天管理與夜巡制度的結合,經常性治理與階段性專項治理的結合,定點管控與流動巡邏查糾的結合,處罰與宣傳教育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