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分流安置事業單位未聘人員有“高招”

三、實施“造血工程”,不斷鍛造未聘人員的自身功夫

為了提高事業單位人員再就業能力,大力實施對事業單位人員的“造血工程”。一是開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快餐”,打造事業單位人員技能提高的“短、平、快”品牌,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更快地再就業。二是搞好未聘人員的學業修養,通過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知識結構、文化內涵上有一個“質”的變化,著力建立縣域人才“儲備庫”。培訓學習結束後,單位視崗位空缺情況優先給他們提供競爭上崗機會。縣人民醫院給未能競聘上崗人員長達3年的待聘期,待聘期間由單位出面聯繫他們到華西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高等院校脫產進修學習,待聘期間單位發給每月基本工資。

四、領辦實體,積極吸引“游鳳歸巢”

積極引導事業單位依託技術、行業優勢,通過挖掘自身潛力,領辦、創辦經濟實體,積極鼓勵未聘人員進入實體進行創業,為他們自己獨立創辦經濟實體奠定基礎,由領著他們乾變他們自己乾。縣農業局在東鄉鎮黃金槽村租賃地土535畝創辦了“優質水果科技示範園”、“良種茶科技示範園”、“農作物品種示範園”的集“科、教、產、加、銷”為一體的“黃金槽農業科技示範園”,吸納本系統事業單位業務人員200餘人;縣林業局創辦的“楠竹場森林公園”、縣農機局創辦的“千畝良種茶園”、縣畜牧局創辦的“澳牛山莊”等都紛紛吸納本系統富餘人員,既為人員分流減了圧,又切實為他們了提供生存發展機會,也成功探索出了農業科技示範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衛生系統通過組建社區醫療隊、村社醫療站將具有執業資格的未聘人員充實其中,進一步讓衛生進入村社院壩;文化系統通過組建社區文藝隊、宣傳隊,積極吸收一部門具有文藝愛好的事業單位未聘人員,通過有償服務,既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又解決了這部份人的就業問題。各鄉鎮建立了“農業技術畜牧獸醫協會”,鄉鎮涉農事業單位未聘人員,自願進入協會的,政府給與大力支持,並通過有效的形式保證其在協會中能夠發揮所學、所長,營造寬鬆的環境,“藥照抓、病照醫、豬照閹、貨照賣”通過走有償的社會化服務路子,取得合法的經濟報酬。

五、派任“村官”,積極培養農村發展的“引路人”

積極鼓勵事業單位中年齡在40歲以下,文化在中專(高中)以上和有一定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人員經單位推薦,組織審批充實到村、社區任職,充分利用他們所撐握的農業科學知識直接為“三農”服務。並明確了相關政治、生活待遇,形成了身份不變、工資不丟,人事關係不轉的“柔性利用”機制,對經考核特別優秀的還可直接選拔到鄉鎮領幹部崗位上工作,徹底解除了自願到村、社區任職人員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廣闊的農村能夠放手一

搏,真正帶領農民踏上致富的快車道。截止目前共100餘名縣、鄉(鎮)事業單位人員遞交了到村、社區任職的申請書

基本經驗

一、抓好宣傳教育,轉變擇業觀念

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其人員實行聘用契約制管理,將打破職工原傳統行政依附關係,變為平等協商的聘用契約關係,實現人員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這一改革,將觸及一部份人的切身利益,轉變絕大部份人的擇業觀念,改革的阻力較大,人員分流的難度較大。針對這一情況,必須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應通過層層召開動員會、專題講座、利用板報、標語、街頭宣傳等多形式、多渠道切實做好政策宣傳教育工作,把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意義、作用、思路、步驟、做法、宗旨、原則傳達到各個職工心中,切實讓每位事業單位職工都清楚自己應盡的責任,都知曉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都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宣傳,使廣大事業單位職工都明白了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式所迫,不得不轉變擇業觀念,另闢就業門路。事業單位人員思想的轉變,觀念的改變將為事業單位分流安置工作打好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