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旅遊者一些來自收入殷實、受教育水平高的階層的旅遊者不願循規蹈矩重複別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識、追求新的體驗崇尚自然尋求刺激。再加上新聞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將視角移向諸如生態旅遊這樣的特種旅遊活動參加生態旅遊和開展生態旅遊成為一種時尚。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是旅遊者參加生態旅遊的主要動機。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普遍重視

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這自然也反映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遊地的環境質量追求潔淨、清靜與安全的出遊地關心是否能夠得到最佳的滿意程度;拐一方面人們也提高了自己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意識開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如何使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資源不受影響、不遭破壞。

我們的觀點:

正如歷史上出現和存在過的任何事物一樣生態旅遊的出現有其社會根源而這也正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即因為社會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自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發明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嚮往美好是人類固有的自然屬性因此人們離開常住地回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中旅遊。然而傳統的旅遊業正走著工業發展走過的老路子許多曾經和諧寧靜、美麗舒適的自然環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於是人們越來越希望有一種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旅遊方式出現所以說生態旅遊時有廣闊的市場和長遠的發展前景的。

在哥斯大黎加和肯亞被訪問最多的國家公園均靠近其各自的國際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濱休閒區。許多到保護區訪問的旅遊者都是一日游的一般的生態旅遊者和從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國際通道城市和度假區的旅遊市場而來的遊覽者。這類公園遵循著.“95對5”的變化規律即其絕大多數遊客傾向於只集中在保護區的小部分區域中遊覽。

具有科學含義的保護區出現10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已從一種島嶼狀堡壘式保護管理模式經過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的生物圈保護區的管理模式發展到廣交夥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區域生態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前各地出現的生物多樣性管護區、生態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在很大程度上說都是保護區不斷發展更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

我們的觀點:

據調查在少數幾個島湖區內多個國家公園集中分布的情況在發達的大國中也是明顯的例如美國的前25%的國家公園接待了總遊客的63%但與哥斯大黎加和肯亞不同的是這些美國的著名公園並不集中地分布在大城市或休閒度假區附近。這是英偉在這些區域的玫瑰國家公園較少同時因為其發達的交通公路網和國內市場能促進大量旅遊者到相對較遠的黃石國家公園和大霧山國家公園。

當前旅遊者越來越嚮往大自然保護區成為其首選不管這種現象是否符合生態旅遊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當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旅遊者的大量進入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這種狀況的改變可通過把遊客量控制在旅遊活動不只是生態環境產出顯著退化的範圍內;一旦發現退化趨勢必須減少遊客進入量並採取相應的恢復措施。

當我們對生態旅遊影響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對生態旅遊的產品和活動進行區分看這些生態旅遊產品和活動是否符合第一章討論過的生態旅遊核心標準或者僅僅是屬於有意或無意地對生態旅遊這一術語的誤解。在後面的案例當中我們就會知道對於生態旅遊的誤解通南源於對其真正本質的不了解或者是把—些相關的專業術語如自然旅遊、可持續性旅遊和探險旅遊等與生態旅遊混淆起來。相反有意歪曲則是不恰當地把“生態旅遊”這個名稱作為一種“綠色偽裝”或“生態促銷”產品的手段許多企業就是在“綠色商品”的偽裝之下經營的因而“生態旅遊”這個名詞就很容易被作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促銷手段從而在公眾面前偽裝出其環境責任心很強的形象(懷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於當前缺乏公眾所熟知的有效評估認證方案公眾對生態旅遊的評判標準也很陌生在旅遊產業中對“生態旅遊”這個名詞的使用沒有限制制約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這樣的歪曲給純正的生態旅遊的信譽帶來了很多冷嘲熱諷同時也給真正的生態旅遊產品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把生態旅遊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經營娛樂業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裡打生態牌這是泛化生態旅遊的極端事例不能不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進而產生一種擔憂。事實上生態旅遊應該是站在生態保護基點上的旅遊而非有點自然風光就可以稱之為生態旅遊。生態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生態旅遊應該促進生態保護在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之間進行選擇生態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不可能搞生態旅遊。生態保護和生態旅遊之間應該說存在一定的矛盾與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處理得當就可以既促進生態的保護又推動旅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