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

1、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的分析——混合的情感

優點:對行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

對從他的行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間接同情

缺點:對行為者感情或動機的直接反感

對受難者的憤恨表示間接同情

2、正義與仁慈

只有具有某種仁慈傾向、出自正當動機的行為才是公認的感激對象,或者說僅僅是這種行為才激起旁觀者表示同情的感激之心,所以似乎只有這種行為需要得到某種報答。

因為只有具有某種有害傾向、出自不正當動機的行為才是公認的憤恨對象,或者說僅僅是這種行為才激起旁觀者表示同情的憤恨之心,所以似乎只有這種行為需要得到某種懲罰。

仁慈總是不受約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憤恨之情似乎是由自衛的天性賦予我們的,而且僅僅是為了自衛而賦予我們的。這是正義和清白的保證(第96、97頁)

造物主利用人們想得到報答這一令人愉快的意識,勸誡人們多行善事,但是她並不以為在這種善舉被忽略的情況下,有必要利用人們害怕受到懲罰的心理來保障和強制人們行善。行善猶如美化建築物的裝飾品,而不是支撐建築物的地基,因此做出足夠的勸誡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加於人。相反,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鬆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築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可以這么說的話,建造和維護這一大廈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別而寶貴的關注。所以,為了強迫人們尊奉正義,造物主在人們心中培植起那種惡有惡報的意識以及害怕違反正義就會受到懲罰的心理,它們就象人類聯合的偉大衛士一樣,保護弱者,抑制強暴和懲罰罪犯。雖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們對同自己沒有特殊關係的人幾乎不抱有同情;一個只是作為其同胞的不幸同他們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竟不重要;他們很想持強傷害一個人,並且也許有很多東西誘惑他們這樣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衛的過程中沒有在他們中間確立這一正義的原則,並且沒有使他們懾服從而對被害者的清白無辜感到某種敬畏的話,他們就會像野獸一樣隨時準備向他發起攻擊;一個人參加人們的集會猶如進入獅子的洞穴(第106、107頁)。

公正的神還是需要的,今後他會為受到傷害的寡婦和喪失父親的人復仇,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經常受到侮辱而無人對此加以懲罰。因此,在每一種宗教和世人見過的每一種迷信中,都有一個地獄和一個天堂,前者是為懲罰邪惡者而提供的地方,後者是為報答正義者而提供的地方(第113頁)。

3、 就行為的優點或缺點,論命運對人類情感所產生的影響

構成一行為的全部性質和狀況的三個不同的方面:

(1) 產生行為的內心意圖或感情

(2) 這種感情所引起的身體外部的行為或動作

(3) 這個行為實際產生的或好或壞的後果

抽象的概括:後兩種情況不能作為任何讚揚或責備的根據。因為在最清白的行為和最可責備的行為中,身體外部的行為或動作往往是相同的。其次,後果並不取決於行為者而是取決於命運。

具體情況下:我們的情感很少完全是受這種法則控制的——儘管我們都承認情感應該完全受它的控制。

原因分析:

(1) 無論痛苦和快樂的原因是什麼,或者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會在所有的動物身上立刻激起感激和憤恨這兩種激情(第116頁)。

(2) 如果由最值得稱讚或最可責備的意願引起的那些行為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就會減弱我們對其優點或缺點的感覺。

(3) 如果那些行為偶然引起了極度的快樂或痛苦,就會增強我們對其優點和缺點的感覺,從而超過這些行為由以產生的動機和情感所應有的感覺(第120頁)。

(4) 情感變化無常的最終原因:造物主的安排(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有關正義的必要法則;最有利於一切人的幸福;)(第130-134頁)

第三卷

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

1、 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

當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為時,當我努力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並對此表示讚許或譴責時,在一切此類的場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兩個人:一個我是審察者和評判者,扮演和另一個我不同的角色;另一個我是被審察和被評判的行為者(第140頁)。評判者,即旁觀者根據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響行為者行為的情感和動機來決定是否贊同這種行為(第137頁)。

2、 論對讚揚和值得讚揚的喜愛;兼論對責備和該受責備的畏懼

人生來如此:希望被人熱愛,希望成為可愛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為可恨的人(第141頁)。

造物主,當她為社會造人時,就賦予人以某種使其同胞愉快和某種厭於觸犯其同胞的原始情感。她教導人在被同胞們讚揚時感到愉快而在被同胞們反對時感到痛苦。但是,單憑這種對於同胞們的讚揚所抱的願望和對他們的不贊同所感到的厭惡,並不會使人適應他所處的社會。於是,造物主不僅賦予他某種被人贊同的願望,而且賦予他某種應該成為被人贊同對象的願望(第144、145頁)。

(1) 被人熱愛或憎恨——非我旁觀者的贊同或不贊同——表面上適合社會——假仁假意、隱藏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