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讀書筆記範文4篇

 

——讀《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david weaver 著;楊桂華王躍華肖朝霞成海 譯

南開大學出版社

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還未出現“生態旅遊”一詞。然而在21世紀開始的時候生態旅遊這種休閒活動已作為全旅遊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並成為旅遊學術研究的焦點。儘管有許多旅遊者熱衷於利用生態旅遊這一概念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生態旅遊的意義——誰參與這一活動?他在哪裡發生?它具備什麼影響?如何對其進行管理?

人類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反思中逐漸認識到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關係並開始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途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就是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旅遊活動既然是人類重要的消費行為旅遊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那么可持續發展理論就理所應當地稱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陳佳貴

我們的觀點:

時至今日旅遊產業世界範圍內可謂遍地開花。由於旅遊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其與自然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也已經看到旅遊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勢必會反過來影響旅遊本身。那么旅遊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又如何實現等等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了。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概念或實踐也許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可選擇的範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可持續形式的並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遊方式。他的中心主要是體驗及了解自然生態旅遊應該進行合乎生態倫理道德的管理以促進其低影響、非消耗的特點而且他要定位於社區。它主要發生在自然區域並將促進這類區域的保護與保存。(范內爾1999)

生態旅遊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核心標準:第一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形式其產品的使用者要被歸類於生態旅遊者的話首先要符合判斷“旅遊者”的標準;第二生態旅遊的吸引物主要是自然環境或自然環境中一些相關的組成元素吸引物還同時包括與自然環境與密切聯繫的文化特徵;第三根據旅遊動機與產品使用者和吸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旅遊活動所提供的體驗主要是學習、教育及欣賞體驗;最後生態旅遊應該體現出環境、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其活動方式要選擇能夠促進旅遊目的地發展的方法。

世界基金會(wwf)是研究生態旅遊比較早的國際機構其研究人員伊莉莎白·布1990年對生態旅遊所作的定義是:生態旅遊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就是說它必須涉及“為學習、研究、欣賞、享受風景和呢里的野生動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擾比較少的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所進行的旅遊活動”。兩年以後他對其定義進行了修訂提出“以欣賞和研究自然經野生生物以及相關文化特徵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遊”。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出現以來人們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定義又從旅遊者的角度出發強調旅遊活動的性質和目的有的突出這項旅遊活動應當對目的地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不論各個定義在角度選擇、文表述上的不同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進行生態旅遊應當保持促進生態的協調發展至少不破環生態平衡與此同時還應獲得經濟收益尤其是使當地居民在開展這樣的旅遊活動中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因此生態旅遊毫無疑問是與綠色意識有聯繫的:就像不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與西方人本環境論有聯繫一樣。我們已經介紹了生態旅遊、旅遊階段的理論及公眾意識和公眾意識轉變等概念

第一個階段以西方人本環境論的至上地位及與之相聯繫的倡導階段的理念為特色作為這一階段變化結構象徵的是持久的(不是可持續的)大眾旅遊而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還未出現生態旅遊這一專業名詞)僅僅是作為一個不成系統的及邊緣化的產品。在第二階段綠色意識的出現引發了警戒階段的理念它通過拒絕非可持續性的大眾旅遊的核心概念來拒絕西方人本環境論。第三階段仍然受到綠色意識的影響。在適應階段生態旅遊開始成形同時這一階段的觀點認為生態旅遊是理想的替代性旅遊形式的一種。但是這一時期的生態旅遊仍然是——種邊緣性的活動。在第四階段及當前的階段理性旅遊階段及其可持續性旅遊的理想明顯地反映了來自西方人本環境論和綠色意識的綜合性觀點。因此生態旅遊的規模既可以是叫:盧模的也可以是大規模的而大規模的旅遊方式是旅遊的主流形式。這一時期無論公共部門還是私人機構都可能擁有生態旅遊產品:生態旅遊最好是在一個中庸的資本主義體系中發生因為它既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維持了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此外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生態旅遊要求一個利用科學方法的管理戰略。

在公眾意識轉變背景下生態旅遊的發展

1

巨觀進程

意識層面上的影響

西方人本環境論

綠色意識

優選色新的綜合了科學因素的綠色意識

2

變化過程

旅遊階段

倡導飢餓段

警戒階段

適應階段

理性旅遊階段

3

產生的變化結構

旅遊模式

持續性大眾旅遊

非持續性大眾旅遊

替代性旅遊

可持續性旅遊

4

產生的微觀結構

生態陸游

非正式、邊緣的

非正式、邊緣的

正式、邊緣的

正式、主流的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場特別是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旅遊者一些來自收入殷實、受教育水平高的階層的旅遊者不願循規蹈矩重複別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識、追求新的體驗崇尚自然尋求刺激。再加上新聞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將視角移向諸如生態旅遊這樣的特種旅遊活動參加生態旅遊和開展生態旅遊成為一種時尚。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是旅遊者參加生態旅遊的主要動機。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普遍重視

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概念。這自然也反映在旅遊業的發展方面:一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出遊地的環境質量追求潔淨、清靜與安全的出遊地關心是否能夠得到最佳的滿意程度;拐一方面人們也提高了自己對人類發展環境的責任意識開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如何使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資源不受影響、不遭破壞。

我們的觀點:

正如歷史上出現和存在過的任何事物一樣生態旅遊的出現有其社會根源而這也正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即因為社會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自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發明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嚮往美好是人類固有的自然屬性因此人們離開常住地回到風景優美的大自然中旅遊。然而傳統的旅遊業正走著工業發展走過的老路子許多曾經和諧寧靜、美麗舒適的自然環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於是人們越來越希望有一種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旅遊方式出現所以說生態旅遊時有廣闊的市場和長遠的發展前景的。

在哥斯大黎加和肯亞被訪問最多的國家公園均靠近其各自的國際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濱休閒區。許多到保護區訪問的旅遊者都是一日游的一般的生態旅遊者和從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國際通道城市和度假區的旅遊市場而來的遊覽者。這類公園遵循著.“95對5”的變化規律即其絕大多數遊客傾向於只集中在保護區的小部分區域中遊覽。

具有科學含義的保護區出現10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已從一種島嶼狀堡壘式保護管理模式經過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的生物圈保護區的管理模式發展到廣交夥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區域生態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前各地出現的生物多樣性管護區、生態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在很大程度上說都是保護區不斷發展更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

我們的觀點:

據調查在少數幾個島湖區內多個國家公園集中分布的情況在發達的大國中也是明顯的例如美國的前25%的國家公園接待了總遊客的63%但與哥斯大黎加和肯亞不同的是這些美國的著名公園並不集中地分布在大城市或休閒度假區附近。這是英偉在這些區域的玫瑰國家公園較少同時因為其發達的交通公路網和國內市場能促進大量旅遊者到相對較遠的黃石國家公園和大霧山國家公園。

當前旅遊者越來越嚮往大自然保護區成為其首選不管這種現象是否符合生態旅遊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當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旅遊者的大量進入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這種狀況的改變可通過把遊客量控制在旅遊活動不只是生態環境產出顯著退化的範圍內;一旦發現退化趨勢必須減少遊客進入量並採取相應的恢復措施。

當我們對生態旅遊影響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對生態旅遊的產品和活動進行區分看這些生態旅遊產品和活動是否符合第一章討論過的生態旅遊核心標準或者僅僅是屬於有意或無意地對生態旅遊這一術語的誤解。在後面的案例當中我們就會知道對於生態旅遊的誤解通南源於對其真正本質的不了解或者是把—些相關的專業術語如自然旅遊、可持續性旅遊和探險旅遊等與生態旅遊混淆起來。相反有意歪曲則是不恰當地把“生態旅遊”這個名稱作為一種“綠色偽裝”或“生態促銷”產品的手段許多企業就是在“綠色商品”的偽裝之下經營的因而“生態旅遊”這個名詞就很容易被作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促銷手段從而在公眾面前偽裝出其環境責任心很強的形象(懷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於當前缺乏公眾所熟知的有效評估認證方案公眾對生態旅遊的評判標準也很陌生在旅遊產業中對“生態旅遊”這個名詞的使用沒有限制制約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這樣的歪曲給純正的生態旅遊的信譽帶來了很多冷嘲熱諷同時也給真正的生態旅遊產品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把生態旅遊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經營娛樂業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裡打生態牌這是泛化生態旅遊的極端事例不能不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進而產生一種擔憂。事實上生態旅遊應該是站在生態保護基點上的旅遊而非有點自然風光就可以稱之為生態旅遊。生態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生態旅遊應該促進生態保護在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之間進行選擇生態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不可能搞生態旅遊。生態保護和生態旅遊之間應該說存在一定的矛盾與衝突。這種矛盾和衝突處理得當就可以既促進生態的保護又推動旅遊的發展。

我們的觀點:

在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嚴格監管防止生態旅遊備有意或無意地泛化。這樣不僅會讓公眾對生態旅遊缺乏正確的認知還可能讓他們失去對生態旅遊的信心認為生態旅遊也是一種商業廣告的炒作。如此下去生態旅遊將無從發展。

無論生態旅遊多么顯著的環境及社會——文化可持續性影響只有當經營生態旅遊活動的企業也能夠可持續發展時生態旅遊才能夠生存下來。本書所定義的生態旅遊產業是指那些直接與生態旅遊者相互作用的機構即從計畫階段到結束階段幫助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體驗的產業。這些生態旅遊產業的組成部分存在於客源的運輸機構與旅遊目的地由一系列較大的或較小的專業化經營幾或非專業化經營機構組成。

在我國直接參與生態旅遊活動過程的有以下幾個利益主體:一是參與生態旅遊活動的遊客:二是生態旅遊區所在的當地居民;三是生態旅遊區的管理部門;四是在生態旅遊區經營的企業針對生態旅遊者開發和經營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企業。了解每個利益主體的目的併合理劃分各個利益主題的許可權和職責建立生態旅遊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協調和保障各方在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利益是我國生態旅遊實踐的關鍵所在。

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是對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企業戰略目標、承擔環境成本的常識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生態旅遊企業的開發、籌資、稅收等方面政府應該給予回響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還可以出面爭取國際機構的援助。政府也可以採取更加有效的鼓勵投資政策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收益轉化為特許的經營權這樣形成開發和保護的來年搞好循環必將產生良好的外部作用。

大城市周邊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元通常具有客流量較大的特點為了發展生態旅遊一方面要解決旅遊者的可進入性問題如霧靈山xx年10月旅遊公路全線改造完成42公里的主要公路實現了高等計畫大大方便了遊客的進入。

我們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許多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產業化發展生態旅遊也上如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到現在為止生態旅遊的產業化發展還不太成熟從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它的基本結構、主要經營團體等來平價器在整個旅遊產業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增加生態旅遊的專業化程度。

外界環境是影響生態旅遊經營和目的地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生態旅遊文化里往往被草率地對待。儘管傳統的大眾旅遊通常被認為是這些外界環境因素之一但是考慮到兩種旅遊形式之間的集中和相互依賴性這種觀念要重新審查。娛樂性的打獵和釣魚可更清楚地定位於與生態旅遊具有正面和負面關係的外界環境儘管有些人挑釁似的主張這些活動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可被看作是生態旅遊形式。在主要部門內農業對生態旅遊的前景有主要影響。許多情況下農業倒退會給生態旅遊創造很多機會。在欠已開發國家採伐對有潛力的生態旅遊環境也有廣泛的負面影響。相比之下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林業是普遍的而這對生態旅遊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非娛樂性的釣魚對生態旅遊的負面影響集中於鯨類的活動和發生在珊瑚礁附近對珊瑚的捕撈。採礦和非娛樂性的打獵和軍事是對當地生態旅遊潛力有影響的其它方面即使都市化和在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如澳大利亞也有影響。

我們認為生態旅遊的本質和核心應當是: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要以保護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旅遊開發者在投資和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旅遊目的地居民的就業和經濟利益;各級政府在倡導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同時必須強調可恥鬚髮站;旅遊目的地居民在享受到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增強保護意識防止以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殺雞取卵式的牟取經濟利益的短視行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欠發達地區實施生態旅遊的障礙因素分析》——李永寵)

我們的觀點:

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自外界環境的制約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新鮮感於是便有不少在閒暇時間外出釣魚、打獵的現象。這可以理解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行為會破壞生態平衡然後反過來制約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當然外界環境對生態旅遊的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還林”會為生態旅遊創造機會農業倒退了生態旅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遊產業專業化的標誌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遊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遊產業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生態旅遊組織根據生態旅遊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地理區域它們能被劃分為國際的、國家的、次於國家的、地區的或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代表著世界上生態旅遊組織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審改旅遊組織的領導但是其資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員發展生態旅遊水平的差異意味著它主要只能從事各類信息的傳播和建立人們的生態意識等工作。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的定位更商業化它以業界視野為基礎並說明了這個國家生態旅遊發展相對成熟的狀態。

旅遊必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規劃、管理與實施即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環境上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並能體現社會公平。旅遊業必須認識並接受其對於保護以及正確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這要通過在有關原則與方針所允許的範圍內工作以取得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必須採取行動減少並在可能時消除旅遊對自然資源及其進程的消極影響。旅遊應該對維持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應該有計畫地對那些旅遊者頻繁出入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管理以便保持其價值並保護那些敏感的地區和物種同時還應致力於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地方社區有權保持和管理其文化傳統包括歷史和自然資源以保證旅遊不對其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對取得可持續旅遊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的發展首先要以環境的保護為基礎。而各組織協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討之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具有複雜性它需要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因此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組織應該注重這種多方面的協調各個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規劃和政策加強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某些特性如影響因素、時常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隨著活動類型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選擇用生態旅遊的觀點看來由於這些活動和環境具有獨特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觀鯨旅遊已經作為專業的生態旅遊形式而興起這種生態旅遊形式不僅包括鯨魚還包括其他類型的鯨類動物如海豚;需要在陸地或船上作被動觀察還要發生互動比如餵食和游泳。島嶼和其他大陸的空間分離很可能會孕育出大量的“海島因素”影響生態旅遊的發展。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種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強烈的地方感覺、臨近海岸生態系統和由此帶來的相關機會等等。極地環境是指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環境這種環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蓋。南極洲是一個極其孤立的旅遊目的地類在那裡的直接活動僅僅限於科學考察和旅遊活動考察巡遊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方式。北極地區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在於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共存。由於土著居民正經歷著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復興土著領地處於和生態旅遊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文化環境之中。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生態旅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觀看野象群的活動。屆時可以入住設在大樹上的木屋——“觀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野象群在旅館下的河中洗澡戲水的一幕或觀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沒覓食、漫遊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觀象長廊行走追隨野象群的行蹤。觀象旅遊依山傍水與野象群為鄰同百鳥做伴置身於森林之中沒有人群的喧囂只有鳥鳴獸盹遊人住上一夜即會有千情萬感令人難以忘懷。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鞦韆供遊人使用還有家象的各種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保護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們的觀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生態旅遊也不例外。只是生態旅遊的這種特殊性體現於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而正因為這種環境的特殊性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才使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種特殊性(即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在生態旅遊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國西部的草地物種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氣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西部的開發也有促進的作用。

對全球生態旅遊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區的生態旅遊結構截然不同而且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生態旅遊強度也多變。澳大利亞在組織上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區紐西蘭的生態旅遊業規模相當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區只有少數旅遊目的地發展了大規模的生態旅遊業。多樣的亞洲模式主要由政府的“良性循環開發”政策所決定。相比之下南亞和東北亞幾乎沒有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歐洲生態旅遊業的東西部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在西歐生態旅遊業常常在相對次生的環境中和其他類型的旅遊業結合或共存;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的西部國家都轉向了西歐模式。在美洲美國擁有典型的生態旅遊業模式。在加拿大聯邦政府結合積極的省立政策對生態旅遊業的參與更加明顯許多政策的焦點集中在廣闊的北部曠野。南美洲地理上的孤立和負面的時常形象阻礙了其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但是仍然具有複雜的生態旅遊模式。非洲和中東地區是生態旅遊業最不發達的地區。

生態旅遊項目應主要圍繞農林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力、動植物園和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景觀發展。根據地方的資源基礎將豐富的植物、動物配置在一起創建花卉園、竹園、經濟作物品種園、果樹品種園、鄉土植物園、中草藥園、抗逆植物園、熱帶魚類園、鳥園、動物園等適合各種生物生活習性的環境。也可以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為背景創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景觀生態園如岩石園、熱帶風光園、沼澤園、水景園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氣候、小地形、小生境豐富旅遊地的生物種類組成。(《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

我們的觀點:

全球各地的生態旅遊發展並不均衡這主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與社會條件也有一定的聯繫。比如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城市本來就有不錯的自然景觀因而生態旅遊的發展規模也較大;而非洲等地區本來在自然資源方面就比較缺乏加之社會也不夠穩定戰爭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所以幾乎不具備發展生態旅遊業的條件生態旅遊業在非洲當然就不發達了。但是要發展生態旅遊就要把握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規劃的時候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把當地的特色展現給旅遊者。

隨著專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在生態旅遊方面大學生教育計畫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的需求這看起來對自然環境、基本的商業技能和道德規範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企業的期望和研究成果之間主要在研究技能方面還存在著距離使用這些技巧是有利於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的而對於從業者來說大學的研究成果依然是頗為費解的。為了縮短這種距離就要求生態旅遊學術研究要做到使用一種更為嚴格的研究標準積極主動地在自然科學和其他領域內開展研究。在構建一個研究議程時也應當和這些從業者商討。此外越來越多的生態旅遊畢業生進入了生態旅遊行業他們同時具有理解和開展研究性調查的能力。

教育是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倫理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生態旅遊本質內涵的關鍵。生態旅遊應當以教育作為其核心產品具體地說應當將“教育”與“環境”有效聯繫起來的“環境教育”作為其主導型的核心產品。青少年作為未來生態旅遊的規劃者、管理者、社區決策者和潛在的消費者在不久將來的生態旅遊實踐中將扮演主要角色。以青少年為主體進行市場培育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加大戶外教學課時量並在戶外教育中引進市場運作機制。比如以經營性的戶外學校形式與學校合作開展環境教育並收取一定費用這將為生態旅遊地社區帶來收益又為學校解決戶外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全體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這是對各方面都有利的做法。(《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我們的觀點: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旅遊管理專業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給予生態旅遊的發展更多的關注。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爭取往更深的層次發展。當代的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翁除了具備專業知識還要有專業技能即要達到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境界要學為所用。只有越來越多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畢業生走入企業研究者與從業者的距離才會縮短才更有利於生態旅遊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總之生態旅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開發了就要協調協調了才能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李敏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規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世界自然基金會

 04級 旅管4班

邵佳 陳彥辛  陳  晨

臥底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tim harford寫的《臥底經濟學》肯定不是大經大典,當然,作者也沒把它當作大經大典來寫。有點二十年前高希均先生的目標大眾啟蒙著述的感覺,但是俏皮的成分更多了;也有點張五常不時見諸報端的那種小豆乾作品感覺,少了君王式傲慢。這類作品,其實多在微觀和中觀經濟學的範疇。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是,從策略層面了解了一些消費類連鎖品牌的定價模型,有些模式在中國尚未出現還。有時候,知道並不意味著獲得改變局面的能力,但會在智力上獲得“不被蔑視而帶來的快感”。

作者首先的舉例是遍布倫敦、紐約、巴黎的都市咖啡店,多都是在捷運站周邊,或者是商業區、旅遊景點區里。這些店通過支付相當高的商鋪租金,交換回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力。咖啡店老闆的心理鬥爭由此開始,房租和其他運營成本基本固定,要賺錢必須要通過賣咖啡多獲利潤。

如果把咖啡的價格提高,那么銷售額會有下降,你會失去那些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如果把單杯價格降低跑量,總銷售額會有上升但利潤卻也不見得高,因為你沒有從珍貴的忠誠消費者處賺取到本可以屬於你的高額利潤。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出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與非敏感型的消費者。結合生活實際觀察,擴展產品譜系是用得比較多的方法,讓每一類消費者都能找到對應的消費點。然而,這並不是唯一的方式,或者說花頭其實很多的。

新產品開發不僅可以走貨幣支付能力的思路,還可通過道德感、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區分出不同消費者。比如有咖啡店設計“公平貿易咖啡”產品:產品的解釋是,咖啡豆來自開發中國家的赤貧地區,由於國際間貿易規則,購買這類產品需支付稍微高點的價格(這稍微的高里其實有部分是讓咖啡店賺的)。但喝的話,將不僅是消費行為,還體現著社會責任感。

不排除這種可能,受過高等教育且有著社會良心的那類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會在此時心甘情願地從皮夾子裡多拿出些鈔票來。還有的咖啡店,針對座位的稀缺性做出創新,只有當坐在店裡消費時,才區分大杯與小杯的價格,而對於打包帶走的消費者,則是不區分大杯小杯的價格。是把地產的時間價值附加到價格里。

作者還不斷提及超市的盈利。每年來個三四次的高折扣率到30%,持續三天搞得車水馬龍,為什麼不變成全年降5%呢?其實道理和咖啡店是一樣:既想賺忠誠客戶的錢,又想賺價格敏感消費者的錢,一定要通過事件促銷把這兩類人區分開來。至於如何防止忠誠客戶也動搖乃至揩油,後面進行了論述。

作者還觀察到兩個現象:有兩家超市,絕大多數人都抱怨a店貴,但事實是如果選擇完全一樣的貨品,a、b兩個超市的價格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導致a給人留下貴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置更佳的超市a把昂貴貨品放在超市的主道和顯眼、易取位置。

另外一個有利可圖的方式是出人意料地大幅漲價,比如每天隨機把兩種蔬菜的價格翻三番。顧客要繞過出人意料的漲價是很難的,所以很多超市很偏愛用不可預測的方式大幅漲價。還有用得比較多的手法包括,用塑膠袋包起來的蔬菜和作料,比散裝得貴十多倍,顧客根本不會辨分出來,或者沒有意願去進行辨分。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防止忠誠客戶也受到低價產品、服務的誘惑呢?書中舉的例是法國,當時火車作為交通工具出現還沒很長時間,一些運營公司就是不給三等車廂加一個頂,也不給木製座位裝上軟墊,原因不在於那區區幾千法郎,而只是為了嚇住富人,讓他們感受到不同等級的車廂原來差距是如此之大。

現代社會裡的服務業也不乏此等個案。以各大航空公司為例,機票打折打得熱鬧非凡,但是商務倉和vip的價格卻是不為所動。他們是怎么做到這點的呢?不看機艙,看看機場的休息室也可見一斑,休息大廳常常是人滿為患,聲音嘈雜,但vip的休息室里卻是另外一番洞天。富人於是被處心積慮地嚇壞了。

再比如製造業,作者說,ibm在研發出的印表機中故意添加延緩列印速度的晶片,於是高端產品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疊加上外型設計的故意落差,一個產品演化成了高低兩端的不同利潤率產品。作者在書里還說intel公司的中央處理器產品,也套用了類似的定價策略。

解釋說明下:個人的閱讀習慣比較雜,但還算有個大致的範圍,如商業、金融、政治、政策、傳播、媒體、歷史、科普,再就是人物傳記和小說類。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天左右,畢竟不是做研究。知遠提醒(http://psd.diyifanwen.com)得也很道理,工作與閱讀之外,得留時間與人深入、放鬆交流,對媒體工作者來說也許惟此才能朝著“格高局大”進發去。

我還自設了“二八定律”,即80%的時間用來讀大經大典,20%的時間用來讀新出的著作;也試過反過來執行這個“二八定律”,即用80%的時間讀新書,但後來發現一流的書其實這輩子夠消化的了,但不讀新書又難以把握住現今。和看碟、聽音樂是一個道理。

《經濟學3》讀書筆記
經濟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經濟學,被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冠。近代的3XX年,西方經濟學高潮迭起,這3XX年所誕生的經濟思想,已經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經濟學說總和。

這本《經濟學3XX年》,可謂經濟學裡的百科全書,前後共87章,講訴了近百位經濟學大師的思想,還在附錄里收錄了這3XX年以來所有經濟危機的案例分析,以及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簡介。 全書共一百萬,作為一個不懂經濟學的讀者來說,也可以當做參考書來看,裡面許多內容分析起來簡單明了,不像其他經濟學類圖書那樣苦澀難懂。作者(編著)把全書分為4大板塊,也可稱為經濟學史上的四個時期,分別是1556~1870年的初始期、1870年~1936年的邊際主義稱雄時代、1936年~1970年的凱恩斯主義主流時期和1970年~1998年的諸子百家時代。

給我的總體印象是,這3XX年的演進,經濟學變得越來越精密,越來越複雜。最開始經濟學家認為增加財富,就是財產儲備越多,經濟越富足。當時認為的主要財產就是金銀,所以少輸出貨幣,多吸收金銀,成了國家政策的最佳標準。到後面,由於出現的種種問題,使其原本的學說無法相對應,從而湧出一批新的經濟學家,修改前人的經濟思想,使得經濟學得到無數修正,也變得越來越精確。亞當·斯密《國富論》之作為能成為經典作品,也就是發出新的見解,這本著作里,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價值,是全書思想的基礎。而非最原始的金銀積累,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節儉,而是勤勞。當然,此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在一定基礎上比之前的經濟學說進步了很大一截,是西方歷代以來經濟學說思想之集大成,所以斯密由此成名,《國富論》由此名流千古。此書第一部分由馬克思的《資本論》作為結尾,全書分為三卷,分別是資本的生產、資本的再生產和資本的分配,書中特別談到,這本書即使是專業人士讀起來,也相當的抽象,並且枯燥。因為經濟學的理論很難用優美的文代表出來,不像文學作品那樣絢麗多彩,但這依然不影響它大放光彩。整體來說,這兩百年的時間,西方經濟學體系逐步完善,並由此拉開了世界經濟學熱潮。

第二部的內容,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由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這三個年輕人引發的一場邊際主義革命,所謂邊際主義革命,如果用我個人的話來理解,就是以前大家研究經濟學只是當研究對象當成一成不變的,而現在我們應該靈活的看待研究事物。當購買第一個物品時,如果我們的滿意度是百分之五十,那么購買第二個不會變成百分之百,最多只能增加一部分滿意度,當購買越來越多的相同物品時,對我們自身的效用就降低了,所以滿意度依次下降,到後來甚至會出現滿意度負增長的情況。所以投資某樣事物也需要限度,否定了傳統的投資越多,因為勤勞而創造越多,所帶來效益最大化的說法。書中整個第二部分都是對此效用進行分析,慢慢的我發現,數學和統計學開始加入到經濟學行列。因為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公式來精密計算效用成本,幾乎達到不懂數學就不懂經濟學的地步。

直到1936年,一個名叫凱恩斯的人,發表了一本名叫《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書,該書一出版,立即轟動整個經濟學界。當然,《通論》的成功,也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其實從後面的內容就可以看出,當初凱恩斯給出的治療經濟體系的“藥方”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並且自己在著作中也常常遇到矛盾而不可解釋的地方,都被搪塞過去。但,無論如何,這場經濟學上的又一次革命爆發。傳統的節約美德變得令人厭惡,因為把財富留在自己手上,不會再創造新的財富,而只能拿去投資和消費,讓經濟流通起來,才能使經濟富足。所以節儉變得非常不可取(前面說過,3XX年多年前的經濟學家們都認為儲存起來的金銀才是財富,可見這300多年裡經濟學思想變幻多么大),鼓勵消費成為主導思想。

由於凱恩斯學說本身存在漏洞,由此,後人肯定會對其進行修復,但也動搖了凱恩斯主義的霸主地位,經濟學進入了近30年的百家爭鳴局面。各種學派相互攻伐,各類經濟說法由此誕生,經濟學迎來了最多產的時代。書中最後一部分,談論了太多經濟學思想和演變過程,再次就不一一敘述。

本身我就是個經濟學門外漢,而第一次接觸到如此正統又細化的“經濟學”參考書時,自然消化很難,看了整整2個半月多才看完。但是每當放下書時,又會不自覺的想裡面的內容,感覺到奇妙而有趣。值得各位職業者一覽。

《戰略管理和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讀書筆記範文(4) | 返回目錄

熊杰 mg0102146

作者簡介

richard p. rumelt加州伯克利機電工程碩士學位1972年獲哈佛商學院博士學位.1976年進入加州大學執教.1995-1998年間擔任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主席.

dan schendel195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mba1963年斯坦佛大學商業管理phd1965年加入普度大學krannert管理學院.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執行董事.

david j. teece賓州大學ma1975年賓州大學經濟學phd.1982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執教1989年起任三菱銀行國際商業與金融教授1994年起任加州伯克利institute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mio)主席

文章簡介

本文是《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年的關於戰略管理與經濟學的特刊中的綜述性文章這期特刊探討了戰略管理與經濟學互相影響的發展歷史和最新進展情況.最近幾十年來戰略管理的研究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吸收經濟學的語言和邏輯方式.這些變化正是由於戰略學家對不斷擴展的經濟學的使用和經濟學家不斷增長的能力運用新的工具和更加豐富的理論解決戰略管理的中心問題.

本文對大量的關於這兩個領域相互影響和交流的論文和文獻進行了綜述讓戰略學家和經濟學家在這種理論和運用的交流中互相認識到對方的貢獻局限和機會以期望為讀者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是提供新的方向.同時這篇文章還探討了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或誰)會引導戰略管理研究領域的理論發展——戰略思考和戰略學家或者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家 

本文主要結構:(1)簡要回顧了經濟學和戰略管理交流的發展歷史;(2)介紹了引起這種交流的主要的因素;(3)探討了兩方面在今後的可能發展狀況;(4)對這期特刊中的幾篇文章作了一些引導.

戰略管理中經濟學運用的簡要發展歷史

戰略管理或簡稱為"戰略"關注組織尤其是商業企業的發展方向.它包括目標選擇產品和服務提供的選擇公司在產品製造競爭中地位的設計合適的發展規模的選擇和組織結構的設計管理系統的設計等方面.商業企業的戰略方向是現代商業社會財富創造的核心.戰略這一領域不像政治學是從哲學這一古典根源發展而來也不像大部分經濟學擁有吸引眾多學者注意的優雅理論基礎而更像醫藥學或工程學是一門來源於實踐的學科.通過戰略管理髮展出的理論可以幫助解釋和預測組織的成功和失敗.

戰略管理在商學院的教學中具有豐富的傳統和悠久的歷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在一個廣闊領域內特殊知識的被綜合稱為"商業政策".進入六十年代"戰略"這一新的稱謂取而代之不再僅僅是企業在商品市場競爭中各種功能的總和而是指導如何贏得這場競爭的關鍵政策.戰略不是一項單獨的決定或行動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增強的資源分配決定和執行行動.一家公司的戰略建立在"獨特的競爭力"之上包括了企業的擴張方式對企業的優點和弱點的平衡考慮以及運用自身的合作和競爭優勢以發展新市場和新產品.

在六十年代發展出的基本概念基礎之上七十年代的戰略管理繼續發展並運用到了實踐領域.專門從事戰略的諮詢公司的快速擴張專業戰略人員的出現和戰略相關刊物的出現標誌著七十年代的發展.三種主要的力量推動了戰略管理在七十年代的繁榮:(1)七十年代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讓人們開始重新認識"計畫"並開始尋求方法適應和利用這種不確定性;(2)第二種重要的力量是基於新的分析方法和概念的戰略諮詢實踐的不斷擴張和發展.如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先鋒性發展出的"經驗曲線"和"增長-份額矩陣";(3)第三種力量是多樣化投資公司的成熟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最高管理者開始將公司視為不同業務單元的投資組合而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在不同業務單元間分配資本.

直到七十年代理論戰略研究雖然依然主要基於實際案例一些計量經濟學的多元統計方法開始運用.與此同時三種不同的潮流逐漸改變了這一領域的面貌.在哈佛商學院bruce scott的學生在chandler先鋒性工作(1962)的基礎上開創了多樣化和公司績效的研究;在哈佛經濟學院richard caves的學生開始修正傳統的mason和bain對結構和績效的研究以包括產業中不同地位的企業從而開創了產業中"戰略集團(strategy group)"的研究;而在普度大學dan schendel和他的學生開始了對組織資源選擇和企業績效間經驗性的研究這一工作首次證明了產業中結構差異性的存在並首次為哈佛商學院的"戰略集團"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這些研究方法的轉變最終使案例研究和簡單的假設論證不再具有開創性七十年代的這些工作激發了八十年代的研究工作是新一代的研究工作者需要面對全新方式研究和理論需要.

八十年代中變革步伐進一步加速經濟學思考方式走向了戰略管理研究的中心地位.這一時期中經濟學最具影響的貢獻無疑就是porter的競爭戰略理論(1980)短時期內porter的靈活性壁壘工業分析和一般戰略被廣為接受並運用於教學諮詢和許多項目研究之中.porter的戰略方法仍建立在研究市場力量的"結構-績效"的傳統之上另一種傳統觀點是芝加哥大學的將產業結構視為效率產出的反應而不是市場力量的結構.在這種傳統之下新的思潮開始關注獨特的難於模仿的資源優勢對於持續績效的重要作用這種方法最終被稱為企業戰略的"基於資源的觀點(resource-based view)".在這十年中戰略學者大量的提高了經濟學理論和他們自身經驗的使用.如金融學方法交易成本觀點尋租和信息不完全理論代理理論新博弈論等.

這三十年的發展中在社會學的基礎學科(特別是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開始發生聯繫對這種複雜現象的理論解釋也正是這期特刊的主要目的之一.

經濟學引入戰略管理領域的原因

作者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使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產生融合:(1)解釋績效數據的需要;(2)經驗曲線;(3)持久利潤的問題;(4)經濟學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5)商學院中變化的研究氛圍.

(1)解釋績效數據的需要

七十年代戰略研究者開始系統的關注組織績效(特別是投資回報)試圖將它們和管理行動聯繫起來為這一問題尋找充分的答案是引發戰略研究引入經濟學思考的一個主要力量.市場份額的影響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市場份額和收益率之間聯繫的研究首先開始與產業組織經濟學(io economics)這種關係被認為是"市場力量"存在的證據.在戰略管理領域市場份額由bcg提出並由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研究大力推動他們將市場份額視為一種出於戰略目的可以進行買賣的資產.1979年rumelt和wensley開始pims資料庫估算獲取市場份額的成本但卻發現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成本市場份額和收益率的變化是正相關的.最後他們認為市場份額的變化是有價值的但是由許多隨機因素(如運氣良好的管理)對份額和收益的關係產生影響.市場份額方面的研究激發了對有關份額和收益聯繫的競爭均衡的更多研究工作.

競爭均衡假設排除了各企業間財富的不同是由於各自自由戰略選擇的結果而將之歸因於不可控制和預測的現象的影響這種假設經常不考慮革新變化和差異性的存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意味著利潤是處處為零的.而納什均衡的基本思想是參與者因各自面對的不確定性不對稱信息和不均等資源而各自採取行動這就產生了廣闊的利潤空間.

(2)經驗曲線

七十年代bcg發展了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經驗曲線.經驗曲線的觀點認為累計產量而非生產規模是生產成本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思想推動著眾多管理者以當前利潤的代價換取市場優勢和增長.經驗曲線首次出現在戰略過程和競爭行動及市場產出之間考量範圍之內在傳統的企業受環境影響的觀點下經驗曲線將注意力集中於競爭對手的行動.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競爭邏輯方式不是來自於經濟學領域而是在戰略管理領域發展起來後再推向經濟學.

(3)持久利潤的問題

在標準新古典經濟學中競爭會侵蝕成功公司的額外利潤使每一家企業只能維持成本.而實踐研究顯示今天能做得很好良好的效益是可以持續的.為尋找企業持久的成功的理論解釋自然會考慮到經濟學理論中尋求.最顯見的理論就是產業組織經濟學中各種有關非正常回報的理論.傳統進入壁壘理論產生出規模經濟和沉沒成本的概念;靈活性壁壘理論強調了在產業中專業化投資的學習和首先進入優勢的重要形.芝加哥學派的觀點支持高額利潤是特殊高質量資源的回報的觀點.創新經濟學關注schumpeterian競爭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移成本等.

戰略管理中出現了大量的工作試圖將這些觀點綜合到一個一致的框架之內最顯著的成果無疑來自於porter.他在mason和bain的"結構-績效"觀點的基礎上將視角從產業層面移向企業層面分析了企業如何通過競爭戰略在行業內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第二種努力是戰略的資源觀點.這種觀點將注意力從製造市場壁壘轉向競爭從要素市場障礙轉向資源流動將非正常的回報定義為與獨特資源結合產生的租金而不是市場的力量.戰略管理的內容包括識別資源的存在和質量並建立市場位置和契約安排以最有效的利用維持和擴展這些資源.ghemawat提出了一種圍繞"委託"的新的解釋認為戰略和績效的持續都來源於長期的與行動相聯繫的機制安排.

(4)經濟學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

企業的新古典經濟學模型如一架在沒有秘密沒有摩擦和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平穩運行的機器而近三十年(特別是近二十年)來至少有五種力量在破壞這種平穩他們是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這些現象不同方式的結合促生了經濟學一些新的內容.

① 交易成本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結合了有限理性資產專用性和機會主義這一經濟學分支對戰略管理具有最大的吸引力.這一領域建立在科斯關於企業邊界和內部組織的探討之上以williamson為主的經濟學家建立了分析作為指導市場活動的制度安排的市場和商業企業邊界的框架.這一框架比較了市場和企業的相對效率讓經濟學家可以比較不同組織形式的有效性(之前都只關注於尋找對於複雜商業組織的壟斷解釋).除了這一比較它還開始考察促使特別決定和行動產生的內部結構和規則.在戰略管理之中交易成本是經濟學思考戰略與組織理論的交界點.因其關注制度細節而非精確計算而比其他產業經濟學分支引起更多非經濟學家的關注.八十年代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運用交易成本經濟學考察組織結構.

② 代理理論

代理理論綜合了機會主義和信息不對稱的思考關注激勵協定和決定權的分配.它與交易成本理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表明沒有統一的契約能涵蓋所有的可能性代理理論不做出假設而是尋求每一種組織形式最佳的契約形式.代理理論發展出兩個分支委託-代理理論主要關注委託人和其雇員或代理間最優激勵和約的設計問題;公司控制理論則較少技術性更多關注於整體企業治理結構的設計.

③ 博弈論和新產業組織經濟學

博弈論產生後很少進行實際方面的發展直到七十年代後期spence的工作激發了現代經濟學家的興趣.現代的博弈論對於理性行為的本質提出了深刻的質疑.在許多信息不對稱的非合作博弈情況下那些在信息均衡情況下追求效用最大的個人是無法達到均衡的.目前現代博弈論還不能直接對戰略管理產生影響但對於未來的有關理性行為的經濟學卻會有很大的影響.博弈論運用於產業組織經濟學產生兩個引起戰略管理關注的主題即委託代理戰略和聲譽問題.

④ 發展經濟學

生物學的競爭和經濟學的競爭是有類似之處的在nelson和winter建立的理論框架中企業主要通過改進和變革的努力進行競爭.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企業的能力基於那些無法明確理解的慣例但卻可以通過重複和實踐來發展和最佳化.

(5)商學院中變化的研究氛圍

在過去三十年中商學院的角色發生了深遠的變化從收集和傳播最新的實踐知識發展為對與複雜商業企業管理活動相聯繫的現象的理論理解的發展和交流.這種轉變的發生有許多原因:福特基金和卡奈基基金的推動;大學教育運用和推動的實踐教學;顧問公司的興起以及和經濟學系關係的親近.沒有這些原因這一領域今日的面目會十分不同戰略管理中涉及的經濟學也會少了很多.

五十年代末產生了許多對當時商學院的批評認為商學院應該溶入更多的數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這樣的基礎學科商學院出現了越來越強的以基礎科學為主的發展趨勢.隨著mba教育的發展出現的大量如行銷財務金融等特殊領域的教師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自創管理髮展程式以填補日增的mba理論教育和實踐的空缺.在許多領域諮詢公司代替了商學院行使管理實踐智囊的地位.令最初那些對商學院批評者沒有想到的是對於經驗主義的關注越來越少對理論結構的內部邏輯的關注使經濟學受到高度重視而描繪真實的制度卻受到忽視.

這種局面到八十年代才被打破很大程度是歸功於porter戰略方法的成功.形成了兩種流派以經濟學為基礎的戰略管理和關注行為的戰略管理究竟那種更好能占據統治地位還不明確.在作者看來這兩者間應該取得一種平衡太偏向於理論會破壞研究教學和管理實踐間的平衡太偏向於管理過程則會失去理論架構.在作者看來需要一種理論與實用之間的平衡.

未來經濟學與戰略管理之間的聯繫

毫無疑問是經濟學中的平衡假設和針對競爭對手的相應策略而不是無形的環境令戰略管理中產生了如此多的新框架新觀點.這種經濟學的廣泛運用也正是正統經濟學衰弱的結果而這種正統經濟學的衰弱也部分是由於對於戰略管理的研究的結果.經濟學主要關注對資源分配和協調的市場表現與之相對戰略管理是關注企業內部的這種分配和協調.

戰略管理正大量運用經濟學觀點和模型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競爭戰略會有一個獨立的未來或者僅僅成為套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作者認為競爭戰略仍然會是戰略管理的一個部分而它與經濟學的聯繫會使它在未來不斷發展出新的形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並不是套用個體經濟學

發展和貫徹公司戰略並不是"套用"經濟學或其他任何學科.不可否認經濟分析對戰略的作用但人口統計學法學社會學和對政治趨勢的理解同樣發揮重要的作用.部分的競爭戰略可以通過已知的有關競爭行為的經濟理論和模型加以驗證但是大多數的企業戰略同樣包含建立在關於顧客供應商雇員和競爭者的理解感覺和信念基礎之上的判斷的關於組織行為政治表現技術因素和發展趨勢的假設.競爭戰略是綜合性的不僅僅是因為它綜合了各種商業功能而且是因為這種戰略的創造和升值需要建立在一個廣泛知識基礎之上的觀察和判斷.

(2)經濟學家無法了解商業運作

經濟學有一種強烈抵制無序性的趨勢而戰略管理受其本性限制是注重實效的.主流經濟學已經變成一種精確的科學無法學習足夠的商業運作和管理知識以挑戰戰略管理的地位.因此也許向一個多面手傳授經濟學知識比向經濟學家傳授商業知識容易得多.

(3)個體經濟學是抽象的拼貼

新的個體經濟學的局限在於它是解釋而不是預測它結合一系列模型每種模型捕捉和闡釋一種特定的現象最終新的個體經濟學僅僅成為一種解釋別處獲得的知識的正式語言camerer稱之為"拼貼問題".個體經濟學依舊在發展將融合更多的現存框架但仍需面對很多的問題如判斷和決策制定之間的持續的偏離管理者間的差異不僅由於信息渠道的差別還在於他們的信念和對於其面對機制理解的差別企業沒有絕對完全的選擇而是在建立在對其自身能力和面對機會的有限理解之上.

(4)戰略隨時間的變化

這些變化部分來源於技術法律社會和政治變遷以及來自於知識的教育和研究而個體經濟學很少或沒有考慮到這種變化.昨日的商業戰略也許就是今日戰略管理研究的主題而經濟學只是對半個世紀前的現象進行理論化研究.

(5)競爭優勢是內在的

理論和經驗研究都顯示出優勢來源於組織能力而不是市場地位或戰術這正顯示出了當今經濟學研究的最薄弱的地方——企業內部.隨著交易成本經濟學和代理理論逐漸發展成為"組織科學"我們可以期待這一領域的新的和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出現對於組織經濟學視角也許會發揮持續的作用但仍是整體一部分.

查看更多:
世界經濟地理讀書筆記
《朱古力經濟學》讀書筆記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書筆記
經濟學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