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讀書心得5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魚胡路國小  伍加彥

兩年前,我有幸在後工學院聽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教學經驗,他和他的學生的成長曆程以及他風趣幽默的精彩趣談,記憶猶新.尤其是他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成為真正交心的知心朋友,讓他的教育教學過程的輕鬆有效。在他的講座中,看到了他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郊遊,一起遊戲,一起經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長圖片,不僅為他的幸福教育嘖嘖讚嘆。所以當即就買下了對我們教育教學歷程很有幫助的兩本書《做最好的老師》和《做最好的班主任》。

最近,我又讀了李老師的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 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 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 ?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 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 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 ?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 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 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第22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的收穫極大.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么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