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工作部黨支部2024年度工作總結

一年來,部門黨支部認真貫徹落實團中央書記處和機關黨委的各項工作部署,緊緊圍繞部門工作實際,大力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隊伍建設,推動黨支部建設和部門工作全面活躍。

一、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落到實處

一年來,部門黨支部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體部署,紮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精心安排,狠抓落實,實現兩項活動的接續進行、相互促進,進而推動部門重點工作項目實現新突破。一是分層次、分階段、有計畫地學習xx屆四中全會精神。通過組織黨員幹部原原本本學習決議原文、看專題報導、記學習筆記、聽專家講座、寫學習心得等形式,引導幫助部門黨員幹部學習和掌握xx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不斷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全身心投入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二是結合部門業務工作開展系列學習活動。部門黨支部將集體學習制度固化下來,每月組織兩次集中學習,不斷最佳化幹部自學條件,促進幹部間的學習交流。一方面注重引導大家向書本學習理論,組織黨員幹部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熱點難點問題,如青年就業創業理論與實踐、企業管理、開發性金融理論、中國技能發展研究、創新型國家建設、低碳經濟等重大問題進行了集中學習;另一方面注重引導大家從實踐中積累經驗,組織開展基層團建和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調研活動,著重研究工作難點重點環節,了解基層鮮活實例,從基層實際出發研討當前城市基層團組織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情況,深入研究新時期城市共青團工作的總體架構、工作布局和推進措施。三是創新學習教育載體。除參加團中央機關組織的集體學習和專題講座外,按照處室設定建立學習小組,提倡和鼓勵各學習小組創造性地開展學習研討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開展“好書、好文”推薦活動,部領導為部門同志推薦好書,黨員幹部互相之間推薦好文章,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自覺的讀書習慣。此外,在倡導部門同志向基層學習、向實踐學習,定期提交調研報告

二、抓住工作主線不動搖,推動部門業務工作實現新發展

一年來,部門黨支部在強化黨員幹部責任意識,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功夫,緊緊圍繞團中央書記處工作部署,真抓實幹,銳意進取,大力推進城市戰線各項重點工作。一是毫不動搖地推進青年就業創業工作。不斷加強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堅持月報與通報相結合,指導與督導相結合,形成強有力的推進態勢,截至XX年一季度共建立見習基地28500個,累計上崗青年386778人,累計90101名青年被見習單位正式聘用。深入實施城市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積極開展與國家開發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地方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明確各方職責,規範操作流程,創新擔保方式,完善工作機制,截至XX年一季度累計發放小額貸款51億元,扶持創業青年66689人,扶持貸款項目52752個,帶動就業青年219050人。深入開展進城青年農民工“訂單式”培訓,聯合烹飪、家電、家政協會,以企業用工需求為導向,以各級團組織為樞紐,以各類專業培訓機構為依託,對進城青年農民工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截至XX年一季度累計培訓進城青年農民工12.86萬人,已上崗就業9.24萬人。二是深入紮實推進基層團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積極開展基層團建分類試點工作。堅持靠前指導、分類指導,對270餘個基層試點單位進行指導;建立幹部聯繫試點制度,明確幹部工作責任;建立了qq群、簡訊群呼平台,開通“部長線上”,暢通了與試點單位的日常聯繫;分類設計了10類試點工作參考模板,針對性地指導基層試點工作;建立了直接聯繫的136個試點單位的詳細工作檔案,個性化制訂了對各試點單位參考建議。大力推進街道共青團組織格局創新試點。根據書記處統一部署,在282個街道開展格局試點工作,通過制訂指導方案、爭取黨政支持、建立省市指導員工作制度、與試點單位面對面等有效路徑,有效推進了格局創新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兩新”組織團建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團的xx屆三中全會、全國城市共青團工作會議、全團組織工作會議要求和全國企業共青團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性思路、摸清底數、紮實推動,截至目前全團共新建兩新組織團組織24112個;並按照集中領域重點突破的原則,支持中國烹飪等協會在全行業建立起由100餘家連鎖企業參與的團組織網路。三是繼續深化重點品牌工作項目。深化開展青年文明號活動。評選22個行業系統的1087個集體成為候選單位,同時開展 “迎國慶·青年文明號在行動”主題活動、“百城萬店青年文明號信用示範周活動”、“青年文明號與世博同行”主題實踐活動,不斷豐富青年文明號活動的時代內涵。大力實施青年振興計畫。舉辦第五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大賽更加注重流程規範,吸引了國有企業、非公企業和現代高科技企業的青年職工廣泛參與。紮實做好中青企協工作。成功召開中青企協十次會員代表大會,堅持質量標準,吸納80餘家全國500強企業入會,進一步最佳化了會員結構,明確了協會工作思路;積極組織青年企業家參加對外交流、經貿洽談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