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一把柴火

離聯考還有不到六十天,已經有的同學睡不著覺了,吃不穩飯了。那個即將來到的終點和它藏在身後的結果,已經讓有的同學怕了,不敢參加考試,不敢去想,可又控制不住一次一次地想。於是,書也看不進去,題也做不好;因為做不好題,更加遷怒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聯考為刀俎,我為魚肉,隨便了。焦慮、無助、懼怕這些看著你臉色行事的心態應運而生。

心理專家提醒說,適度的焦慮不是壞事,可以激發人的效率。可是這個適度的標準是什麼?沒有人說。一致的看法是,一旦越過了這個“度”,期望的、成功所需要的效率就會急劇下降,直到感覺絕望,破罐破摔,自我毀滅。

這個時候,終點遙遙可見,不去想結果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會想。只是想的程度不同,各人的心態也就不同。對於那些不僅想,而且想得比較很——這種想無孔不入,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不想——的同學,支個什麼招呢?我想送給他四個字:準備失敗。

二戰期間,最具決定意義的戰役就是諾曼第登入成功。盟軍勝利登入之後,最高統帥艾森豪發表了講話:“我們已經勝利登入,德軍被打敗,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謝和祝賀。”可是當時誰也不知道,除了這份講話稿之外,艾森豪同時還準備著另外一份截然相反的講話稿,那是一篇失敗講演稿。它是這樣寫的:“我很悲傷地宣布,我們登入失敗了,這完全是我個人決策和指揮的失敗,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並向所有的人道歉。”而且,這兩篇講演稿是在開始策劃這場戰役時,就同時寫好的。寫好後,放在同一個檔案櫃裡。然後,才開始了戰役的準備。他們不間斷地演練,不止一次的演練,從方向、地點、時間以及一切登入需要做的事情。最後,真正登入的時候,已經勝算在握,兩百多萬人登入的時間與計畫的時間只相差幾秒鐘。與其說這是準備的力量,不如說是一種心態的力量,那就是支持艾森豪堅定不移,無所畏懼、自信頑強地做下去的心態——失敗與成功一起,都放在了檔案櫃裡,而沒有放在心上。

我們複習迎考,不停地練,應該說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再看艾森豪,這個美國鬼子給我們的啟迪是:雖然也承受著巨大的勝負壓力,但結果只是檔案櫃裡的某一張紙;雖然勝利對自己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一旦放到檔案櫃中了,餘下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以一往無前的心態,把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得縝密紮實,萬無一失。心裡想的只是一個個的細節,從一個個細節的完成上積累起巨大的對勝利的自信。

一位在股市投資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投資人,介紹成功的秘密時,出人預料地告訴所有聽課的人:準備失敗。他說:任何一件事,事先你不論怎樣做,都不可能做得萬無一失,做好準備失敗的思想輔墊,也就把心理壓力扔在了身後,餘下的只有眼裡要精心打造的過程。因為沒有了怕,沒有了包袱,也就放開了手腳,從而取得了更好的效益。他說:既然不能預知最後的際遇,我們只好調整自己的心態,隨時準備好去應付最壞的狀況。

據說,心理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的時候,你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線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性顫抖”——目的性越強就越不容易成功。這就是許多學生的心結所在:對那個聯考結果的目的指向太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