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的左臉》有感1500字

何大草是一個擁有內在憂鬱氣質的小說家,在成都東郊獅子山麓某些傍晚的林蔭道下,我偶爾會與他不期而遇。那時,我們便會一同散一小會兒步,通常是從新松苑隨意走到第七教學樓,再繞回桂苑。桂苑是四川師範大學的教師宿舍區,我與大草都住在那裡。因此,每當看到大草作品的最後落款“某年某月寫於桂苑”,我總會會心一笑。

同樣令我會心一笑的還有大草作品中的很多地名。比如《刀子和刀子》中的“東郊工業區”、“南橋”,又比如《我的左臉》中“鳳凰山”、“駟馬巷”。它們似是而非地與成都確切的地名遙相對應,卻又並不等同。《我的左臉》顯然是發生在成都的故事,何大草顯然不避諱成都這座城市。一個作家,反覆書寫自己所居住的狹小區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一如哈代一生反覆臨摹的,始終是薩默塞特郡以東、巴斯以南的英國鄉間。但是,在《我的左臉》里,成都只是個代詞,與時下某些刻意強調城市特色、突出地域風格的所謂“成都派小說”、“武漢派小說”、“海派小說”、“新京味小說”不同之處在於,何大草從來沒有將成都特殊化或者拔高。我相信他的頭腦里也絕不會有諸如“越是地區化的便越是國際化的”這一類教條,因為那些教條總是太實用主義了,而《我的左臉》里,何大草僅僅在寫著他曾經熟悉的生活而已,動機的單純導致作品的純淨,一個高明的作家是不會過於實際的。

然而,或許是出於作家天生的不安全感,《我的左臉》里的生活卻又是被似是而非化了的。以至於同樣居住於成都多年的我,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卻總像在此岸遙望彼岸。而隨著對《我的左臉》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感到作者在寫作之時,其實也是在此岸遙望彼岸的,或者說,何大草是在成都遙望成都。

我得承認,通過《我的左臉》真假難辨的虛構,賦予我們共同居住的這個平凡城市以更高的意義。對一些在成都也許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的描述,使我感到自己關於這座城市的回憶是如此真實。我想這就是小說的意義。什麼是更有重量的和不虛妄的?是我的真實回憶還是《我的左臉》這部小說?部分因為這部小說的出現,使這個問題混淆不清。但恰恰是這種混淆,才讓我覺得對真實生活的記憶富有意義。只有在虛構的摻合下,我們的回憶才不再是技術性的。回憶本身成為一種敘述的衝動,在回憶中,我們離開短暫的肉身,離開塵世的憂傷,這便是在此岸遙望彼岸的價值所在。

但是,《我的左臉》里的此岸與彼岸絕不僅僅關乎成都。它更多的是站在成年的此岸對少年階段的彼岸的遙望。

在何大草筆下,持之以恆地虛構了一個世界,那就是“泡桐樹中學”。何大草一再地將世界灰色的一面剝皮剔骨,搭建出一座令人心悸的“泡桐樹中學”。我注意到在他的上一部長篇小說《刀子和刀子》中,這個學校就出現了。到了《我的左臉》,它依舊是小說中主要角色們的主要棲身之地。然而這不是海德格爾所言“詩意的棲居”,這座“泡桐樹中學”里充滿骯髒、醜陋、殘暴、爭鬥、掙扎,一如我們的世界。也可以說,“泡桐樹中學”便是現實世界的縮影,或者一個鏡像。

有趣之處在於,津津有味地一再書寫這中學生世界的作家何大草,卻已人到中年。這就使他對“泡桐樹中學”的書寫,必然地站在成年的此岸。唯其如此,距離產生冷靜,他對少年彼岸的遙望,帶有一種罕見的平和與冷酷。這種罕見的品質是諸如韓寒、郭敬明等“少年作家”們因年齡和閱歷所不可能具備的。它使《我的左臉》遠遠超脫了所謂“成長題材”等陳詞濫調,直抵一個少年人成長史中最隱蔽的心靈禁地。因此又可以說,《我的左臉》是在成長的此岸,遙望心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