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三年個人總結

四、以學術養學術——形成了自食其力的生存觀

此前,中國的研究生大多是公費,即使是公費也依然要靠父母補貼,然而這種生活的無憂無慮似乎也並沒有對促進中國學術的發展做出多大貢獻,甚至相反,這種安逸導致了許多學生的不思進取。我本身是自費生,除了每年要交一萬元的學費之外,還要解決每月近一千元的生活費,雖然父母供得起我,但二十多歲的我已經無顏再向父母伸手。我必須實現經濟獨立,必須自己為自己的夢想買單,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實現了這一轉變。

像美國、日本等國家,努力學習贏得獎學金幾乎是所有學生的必要功課,這種競爭機制也大大地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學術發展。這三年,我似乎過著像這些國家的學生一樣的生活,“回首漫漫求學路,無盡汗水無限情”,我本人先後獲得了兩次學費一等獎學金,並於研三很榮幸地獲得了國家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得以保證我順利完成了學業。經濟獨立之後,才有資格談人格獨立;同時,經濟獨立之後,自己的思維方式也逐步發生了轉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再僅停留於學院書生的稚嫩天國,而是逐步走入了經過生活歷練的成人世界。

五、如果失敗了只能表明自己還不夠優秀——形成了“躬自厚而薄則於人”的內省觀

思維,總喜歡綿延不絕,不想停歇它歡快的腳步——那是因為它在指向他者。發現他人的缺點和發現體制的不足,都是比較容易的;而回歸自我,反省自身,卻似乎總顯得那么困難。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穫,但欲收穫則必先耕耘。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困境總比順境多,而當我們面臨失敗時,又有幾人能夠不抱怨環境而“反求諸己身”呢?——難哉!

我等皆俗人,我等皆居於俗世,公平、正義、平等、博愛是一種理想,我們只能無限地趨近之。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才是絕對的,社會中總有一些投機者,競爭中總有失當之處,制度中總有不完善之章,與其抱怨之不如改善之,若不能改善之則改善自己,所有人的作惡也不能成為自己作惡的理由。在三年讀研中,我也曾遇到過自己的成果得不到認可的情況,曾經抱怨過他人,但後來逐步實現了內省,即如果自己失敗了那么只能表明自己做得不夠好——我應該這樣做,我也只能這樣做,我認為這也是最佳的處理困境的方式。

六、做一個為他者——堅定了為推動全人類的進步而奮鬥終生的人生理想

啟蒙運動以來所強調的一些自由、競爭、自私、社會契約等理念正面臨著它所應有的危機,資本主義用來打倒封建勢力的手段如今成為了束縛人類幸福的另一種枷鎖——或許,合作、利他和為他才是人類的本性。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利他主義為研究課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也逐步成為了為他者,並最終堅定了以為推動全人類的進步而奮鬥終生的人生理想,它時常把我從海德格爾的“沉淪”拉回“此在”,把我從生物學層面的“自私”拉向“利他”並進而拉向“為他”,把我從“小我”拉向“大我”。

人人皆有信仰,無信仰則寸步難行:若我們不相信前方是實地而非陷阱,則我們無法跨步前行;若我們不相信明天太陽照常升起,則我們今日無法安然度過;若我們不相信自己的伴侶,則婚姻生活處處充滿危機;若我們沒有支撐一生的信仰,則我們很容易混沌於世、荒廢此生。社會是否在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我不知道,我也不可能知道,我們誰都不能預言未來,但我相信它會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並且我會為此而不斷地努力。博士畢業後,我不知道四年後的北京就業情況怎么樣,但我相信付出總有回報,只不過有些回報會來得晚一些,我相信如果我失敗了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這些問題不是知性和理性所能解決的,我們惟有靠信念、理想和信仰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