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宗教工作匯報

按照市委在全市開展“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轉變方式、科學發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結合我局的實際工作,全局上下認真討論,努力在思維方式上實現跨越,實現“三個轉變”:從無所作為向積極進取、創新舉措轉變,從滿足於不出事向統籌協調、多幹事乾成事轉變,從自我封閉向借力造勢、活躍局面轉變;樹立“

五種理念”:以理論創新推動工作創新的理念,以少數民族和信教民眾為本的理念,發展與穩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理念,抓住大事、建設亮點的理念。按照新的理念確定新的思路,民族工作“抓發展、創特色、育亮點、促團結”;宗教工作“抓管理、搞服務、促適應、保穩定”,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不斷創新發展。下面我向市委的各位領導匯報我市的民族和宗教工作情況,並對今後工作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供市委領導參考。

一、民族工作

我市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全市有2個民族鄉,9個民族村。全市有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18個少數民族,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為29150人,占總人口的6.6%,其中蒙古族人口為13712人。

幾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和《**省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始終把加速推進民族鄉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做為全

市工作重點。我們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加大對民族鄉的扶持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加快民族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

1、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呼和**和**兩個民族鄉都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鄉,多年來經濟結構單一,種植結構單一,一直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生產與市場脫鉤,經濟效益低,發展緩慢。近年來我們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首先是種植業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種植結構。利用舉辦培訓班,組織科技人員下鄉講座,開展市場諮詢服務等活動,引導和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使農民儘快了解和進入市場,增強了農民的市場意識,進一步最佳化了兩個鄉的種植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變。雜糧雜豆、花生、辣椒、油葵、玉米制種等經濟作物已逐步形成主導作物,占兩個鄉種植面積的60—80%。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訂單農業。在充分的市場調查基礎上,組織農民與相關部門和公司簽訂購銷契約,農民按照契約簽訂要求種植,公司提供種子、技術指導等項目服務,產後包收。比如辣椒、制種玉米的種植,所有的種植戶都與相關公司簽訂了購銷契約。

2、發展牧業經濟,培育主導產業。

幾年來,我市在抓好傳統牧業改良、科學飼養的基礎上,重點抓了奶牛的開發,培育新的牧業經濟成長點。發展奶牛產業,具有廣闊

的發展前景。**、**兩個民族鄉,蒙古族人口較多,有傳統的養牛習慣,特別是**鄉距烏市較近,依靠烏市蒙牛乳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看準了這一優勢,把發展奶牛做為兩個民族鄉產業結構的重點來抓,加大扶持力度、狠抓落實。從XX年開始用於兩個鄉奶牛業投資達2500萬元,其中貸款1500萬元,現在兩個鄉的奶牛業已成為兩個鄉經濟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