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工作方案

跨越河道的管道、線路的淨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

在河道兩岸及灘地修建碼頭、泵房、船台、道路等建築物及設施,一般不得伸出岸灘或超出灘地的高程。確需伸出岸灘或高出灘地的,應儘可能減少阻水面積,並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

第十五條 在河道管理範圍內修建的工程所涉及堤段的維修、管理和防汛任務,在建設期間由建設單位負責,工程交付使用後由使用單位負責,河道主管機關及河道管理機構應當檢查、監督和指導。

第十六條 確需利用堤防或護堤地兼做公路的,必須按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程式履行報批手續,並按規定要求施工。

未鋪路面的堤防,在泥濘期間,除防汛搶險車輛外,其他車輛不得通行;已鋪路面的堤防,除防汛搶險車輛外,河道管理機構應根據路面鋪設標準對其他車輛限制通行。

第十七條 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占用河道灘地。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四章 河道保護

第十八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範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範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以內的區域;長江乾堤及其成圈堤防的以山代堤段,其管理範圍不小於相鄰堤防的管理範圍。

第十九條 堤防兩側必須有護堤地,凡已預留、徵用、劃撥、歷史形成或公認的護堤地,包括堆土區、加固堤防填塘區、外灘地、壓滲平台、防滲鋪蓋和減壓井等,屬於國家所有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由市、縣(區)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確權發證,埋設界樁,由河道管理機構負責管理使用;屬於集體所有的,其使用接受河道管理機構監督、管理。

新建堤防或尚無護堤地的堤段,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按批准的堤防設計標準劃定護堤地:

(一)長江江堤,臨水側不得少於50米,背水側不得少於30米;

(二)市區的鋼筋砼防洪牆,臨水側所有的坡地、灘地,背水側從原土堤腳起不得少於10米,從防洪牆起不得少於15米;土堤臨水側不得少於30米,背水側不得少於20米;

(三)5萬畝以上圩口堤防,臨水側不得少於30米,背水側不得少於20米;

(四)其他河道的堤防,臨水側和背水側均不得少於10米。

第二十條 堤防兩側營造防護林、條,必須符合防洪安全要求。

河道堤防的防護林、條,由河道管理機構負責組織營造和管理,間伐、更新必須經縣以上河道主管機關批准;進行撫育、更新性採伐和用於防汛搶險的採伐,按國家規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二十一條 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在河道內修建圍牆、圍灘、房屋等阻水、挑流工程,設定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煤灰、泥土、垃圾、沉船、排筏;

(二)擅自在堤防、護堤地範圍內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立窯、埋葬、挖塘、取土、采砂石、爆破、開展集市貿易;

(三)在堤防安全保護區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池塘、採石、取土等危及堤防安全活動;

(四)在堤身鏟草皮,挖堤築路,傍堤蓄水;

(五)在堤身防滲鋪蓋、壓滲平台上植樹;

(六)在堤身、岸坡及臨河十米寬的灘地上耕種;

(七)在河道防護林以外的河灘地、行洪通道內栽植高桿作物;

(八)在水閘管理範圍的水域內捕魚、停船(閘管單位因工作需要除外)。

第二十二條 禁止在城市防洪牆頂平台及通道行駛各類車輛,損壞防洪牆設施、翻越欄桿、穿越和跨越防洪牆進行黃砂運輸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 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一)在河道管理範圍內采砂石、取土、淘金等;

(二)在河灘地存放物料,開採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和修建工程設施;

(三)填高河灘地面、向河道內拋石、沉梢以及進行其他影響河道泄洪和堤防安全的活動;

在內河河道內采砂,必須領取河道主管機關頒發的批准證書,方可開採;在長江河道內采砂依據國務院《長江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 長江堤防、城市圈堤、5萬畝以上圩口堤防等重要堤防應當劃定安全保護區(一般堤段管理範圍外100米內,砂基堤段管理範圍外200米內)。在安全保護區內一般不得鑽探、爆破、挖礦、打井、挖塘等,特殊情況確需進行的,應徵得河道主管機關同意。

第二十五條 在河道、涵閘管理範圍內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