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監察局“兩基”工作匯報

同時我們也注意集中各校領導、教師在大討論中形成的正確見解:(1)實事求是,把好”度”,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一刀切。大家認為”減負”不能只做表面文章,一味減這減那,表面上”減負”力度很大,而實際上可能把學生應該承受的合理負擔也砍了。各校都要根據上級精神,對照學校的實際情況,有”過重”就減,有多少”過重”就減多少,減到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合理程度為止,不是減得越多越好。”減負”不能搞一刀切,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就地域來看,城鄉有別,城區中校與校有別,農村中鄉與鄉有別,鄉中心校與村完小有別,中學與國小有別;就一個學校來說,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有別;就學生個體來說,不同智力層次的學生有別,同樣的作業量對一些學生來說是過重了,而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可能不重,甚至是輕了。在”減負”中如果不加區別地作出統一要求,勢必違背”因材施教”規律。因此,”減負”要因校因人而異,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切忌一刀切。另外在”減負”的同時,仍然要鼓勵學生刻苦學習,要把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刻苦鑽研和勇於探索的精神作為教育的任務和內容之一。(2)”減負”的關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減負”要取得實效,關健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師素質。只有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都具備適應”減負”需要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學方法,也就是具有”減負不減質”的本領,才能變被動的”減負”為主動的”減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各方面的能力。(3)要為”減負”營造良好的大環境。”減負”是學校的事,但又不唯獨是學校的事,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出在學校,而根子不全在學校。課程設定過多、教材偏深;當前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和規模不能滿足人們對受教育和受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學生仍然面對升學的壓力;應試教育模式、圍繞應試而產生的舊的教育評價體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有關部門受經濟利益驅動,濫編濫印學習資料並壓學校征訂;有的部門搭車收費;有的舉辦名目繁多的帶收費的各種活動、競賽、培訓等都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各校在貫徹教育局”緊急通知”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首先是做到有令就行,有禁就止。在落實各項政策時普遍做到”五嚴格”、”三不準”、”二改革”、”一放權”。即: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嚴格控制學生課外作業量,嚴格控制學生用書,嚴格控制考試學科和考試次數;不準占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組織補課,不準以學生成績排名次,不準以學生成績編快慢班、重點班、超常班、提高班;改革國小生學業成績評定辦法,改革學生操行評語;把考試命題權還給教師。其次是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學校、教師做到”三不減”,即:”減負不減管”、”減負不減責”、”減負不減質”,讓家長放心,樹社會信譽。此外,我們建議教育局加強課外活動指導,”減負”後學生自主掌握的時間多了,空間大了,為了讓學生興趣愛好得到培養,拓寬知識面,各校普遍全天開放各種館室,讓學生活動,同時指導家長讓學生在家合理安排時間,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增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