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勞動就業工作計畫

*年我市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是:按照構建和諧*和建立城鄉平等就業制度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36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的意見》(粵府〔*〕3號)精神,堅持把滿足人民民眾就業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服務就業困難群體為重點,以各級就業服務平台為載體,以維護社會穩定為目的,在重點解決好就業難群體的再就業、減少長期失業人員數量的同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統籌城鄉就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統籌做好城鎮就業難群體、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再就業和流動人員就業管理服務工作,更新服務觀念,創建新亮點,打造新品牌。力爭年度開發就業崗位2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其中“4050”人員就業率達55%以上,“零就業家庭”一人以上就業率達95%以上,“農轉居”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60%以上,流動人員就業錄用備案率達95%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5萬,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推進我市就業再就業工作再上新台階。

圍繞年度目標任務,在全市組織開展以“關愛民生、促進就業、我們共同努力”為主題的就業援助行動。並以此主題行動為統領,組織實施“六項工程”:

一是“社區就業工程”:繼續推進社區就業,組織各級就業服務機構,特別是街道、社區服務平台,通過摸清情況、建立台賬、開展“一對一”和“細心、專心、盡心、貼心”服務活動,為廣大失業人員提供就近、快捷、高效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家門口”就業服務,加大對“4050”、“零就業家庭”、“農轉居”和特困失業人員的就業援助,著力解決大齡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問題。

二是“自主創業工程”:加大對失業人員(含“農轉居”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力度,引導和鼓勵廣大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並通過一人當“小老闆”,帶動多名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就業。

三是“技能證書工程”:通過各級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具有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加大對失業人員(含“農轉居”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力爭“*”期間使所有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人手持有一本《職業資格證》或《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書》,全面提升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競爭力,逐步實現素質就業,提高就業穩定性。

四是“農民轉業工程”: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鎮和村就業服務平台,及時向有轉移就業願望和求職登記的農村勞動力提供招用工信息和職業介紹,引導其向非農產業轉移。

五是“技能人才工程”:鼓勵我市職工積極參加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水平,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每三年對為我市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技能人才給予獎勵。

六是“金鳳朝陽工程”:加大對婦女就業的援助力度。具體方案和組織實施,由市婦聯負責,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支持配合。

為確保年度目標任務和上述工程的落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國務院36號文。國務院36號文作為我國新一輪積極的就業政策,不僅是對過去就業政策的完善和延伸,也是今後就業再就業工作的綱領性檔案。在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36號和粵府3號文的同時,結合我市實際,以市政府名義出台我市具體貫徹意見,並在工作中抓落實。

二、繼續推進就業再就業目標責任制管理。結合*年全市目標責任考評情況和各區、各部門的意見,以及省的考評標準和要求,對我市現行考評體系進行調整完善,形成領導重視、部門配合、上下聯動、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三、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按就業服務“新三化”(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要求,以人本服務為核心,全面推進本市就業服務“新三化”建設。

1、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力爭上半年完成全市所有村居勞動保障工作站的建設,並按照“六到位”要求,加強與編制、財政部門的聯繫,共同組織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員定編及落實財政核撥經費的調研,夯實市、區(縣級市)、街(鎮)、村(居)“四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體系。

2、加強就業服務制度建設。按照省明確的“八統一”要求,研究制定《*市街(鎮)和村(居)勞動保障服務中心(站)工作規範》,建立全市統一的工作職責、業務流程、資料台賬和服務規範。同時,不斷健全完善各項就業援助制度。

3、加強就業服務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全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準入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組織開展對區(縣級市)、街(鎮)和居(村)就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培訓。從*年開始,由市負責分期分批組織對區(縣級市)、街(鎮)一級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力爭參訓人員80%以上考取勞動保障協管員《職業資格證書》。居(村)一級就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培訓,由各區組織實施。以全面提升各級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準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