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

5、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完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嚴格控制作業量和考試的難度、次數,降低過高的課程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6、 區、市級特色學校創建。充分挖掘辦學經驗和優勢,逐漸凸顯學校陽光教育特色,力爭在兩年內創建成xx區特色國中,五年內完成xx市特色學校創建。

7、擴展教育資源,增加教育影響。伴隨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辦學影響力增強,x中優質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擴大,在“xx”發展末,進一步擴大xx中學辦學規模。

8、具體指標

⑴創建xx市特色學校、xx市綠色學校和省級足球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⑵師資隊伍:加大對教師培養力度,提高教科研素養,搭建名師成長平台,促進教師成長的層次性,大力開展名師、教育專家培養制度。到2024年,具備研究生學歷的專任教師比例提高到10%,本科學歷98%。培養市級學科帶頭人1-2人,市級優秀教師1-2人,市級骨幹教師4-6人,市級以上“教壇新星”1-3人。

⑶教育科研:大力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使教科研常規化,制度化。在“xx”期間,課題研究區級以上1-2項,校本教研課題6項以上,課堂教學評比市級一等獎3-4人,省級一等獎1-2人。

⑷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素質教育,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改革,拓展第二課堂內容和空間,豐富學生社團活動,增強科技創新實效,培養文化知識厚淀,具備2+1模式(2項體育技能加一項藝術專長)的新型人才。其中中考各項指標名列xx前列,中考穩定在xx市初級中學第一梯隊,168達線率平均達37%以上,各種活動獲獎省級以上30人次,市級100人次。

⑸班主任隊伍建設。重視對班主任的培養,特別是優秀班主任的培養,探索施行首席班主任制,市級以上優秀班主任1-2人,培養市級以上有影響力的班主任1人。

⑹硬軟體建設:在“xx”期間,加大對教學硬軟體投入,使學校硬軟體條件成為xx市一流的學校;

⑺在“xx”末期,根據xx區教育形勢和學校布局調整,以xx中學為依託,積極創辦xx中學分校,擴大學校優質教育資源。

五、策略措施

(一)依法治理

1.進一步規範辦學行為。加強法制教育,規範從教行為,完善適應新形勢的現代化管理模式,使學校管理實現現代化、人文化、科學化、制度化、系統化。

2.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按照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要求,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懲防體系建設納入學校管理全過程。

3.積極完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學校各項制度,深化教職工聘任與上崗制度,提高制度執行力,完善評價考核,不斷健全對教師、部門、年級組、教研組和備課組的評價考核機制,積極完善教職工各項績效考核評價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改革新局面,充分調動各方面辦學的積極性。

4.努力推進精細化管理工作,大力推進處室制度文化。不斷完善部門功能,全面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學校中觀、微觀各個層面的可操作性制度,使學校與處室的執行力有更明顯提高。

(二)強化德育工作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加強德育隊伍培訓,不斷提高育人隊伍的專業水平,增強德育工作原動力。施行班主任首席制,開展首席班主任培訓、舉辦“班主任論壇”,召開德育創新專題研討會(班主任例會),彙編好班主任案例集(重在心理輔導),有效開展班主任先進工作經驗交流活動,切實提升德育隊伍的“軟實力”。

2.明確德育工作主題。遵循德育工作規律,搭建主題教育平台,將學校德育主題有序貫串到每學年、每學期、每月甚至每周的活動中。以“陽光教育、全面發展”為主題,建設好“陽光德育”,努力形成符合我校實際的德育特色。

3.拓寬德育實施渠道。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課程建設為主渠道,以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為主途徑,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全面開展與學科課程相銜接的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全境德育的工作新機制。

4.健全德育激勵機制。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維度出發,把德育與教師的評優獎懲、職務晉級、職稱評聘等緊密掛鈎,與學生的先進評比、素質評定等有機結合,建立一套有利於調動師生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師生素質、有利於促進德育工作持續發展的激勵機制。

(三)最佳化育人環境

1.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爭取區財政、區教體局的支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爭取儘早完成數位化的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檔案室、微機室、校史館和圖書室實驗室實施配置,5年內完善各類設備設施,實現校舍整體改造裝修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