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體會:成長的足跡

時間的腳步聲中,當初那個個青澀的女孩兒,穿過歲月的溝壑,不覺已近不惑(三十六了,快四十了)。在蜿蜒流淌的歲月河畔,留下了我跋涉的足跡,它們見證了我的成長,促我一路前行。成長的過程中,我曾經信心滿滿,也曾經迷茫無助;曾經有過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的喜悅,也曾經有過停滯不前是的苦痛,但是不管怎樣,那堅實的腳印給了我回首一笑的勇氣和繼續前行的動力。

xx年,參加過市級說課比賽以後,我深切的感受到師範學校所學的有限,也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其實很多經常參加賽課的老師應該都會感覺的到:一次精心準備的賽課,會讓你有突飛猛進的進步。那種投入所帶來的效益是很可觀的。可是實際上,賽課並不是天天有,即便有也不一定會輪到我的頭上。有機會要爭取,沒有機會就自己創造機會。於是我把我的課堂變成賽課的賽場,沒事的時候挑上一課,精心設計,然後在班級小試身手,果然效果不錯。當初的教學條件簡陋,唯一能夠學習先進經驗的手段就是記聽課筆記,然後從中找到閃光點。那時候總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為了知道“象”的全貌,就必須摸遍大象的每一寸肌膚,也因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記錄的聽課筆記有厚厚的幾本,現在我仍然保留著那幾年的聽課筆記,那些聽課筆記曾經給暗夜前行的我帶來點點星光。一段時間以後,我感覺自己就好像一個建築師,講好一節課就像要建好一座宮殿。從位置考察、地形勘測、設計圖紙,到施工,是一個很美妙的過程。講好一節課就像將軍打了一場勝仗,醫生挽救了一條生命,令人無比的愉悅。

隨著賽課次數的增加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介入,我的進步更加顯而易見了。有一段時間,我曾沾沾自喜。我的頭腦中思路無比的清晰,看到文本我的心中就能清楚的浮現大致的脈絡,然後只需要再添上幾筆枝葉,一幅近乎完美的圖像就會馬上呈現出來。那段時間,我自己覺得上課很快樂。課堂就像一個舞台,而我就像一個舞者,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盡情揮灑自己的熱情。

好景不長,不久後,我忽然覺得我不會講課了,尤其是語文課。那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麼,那曾經清晰的思路忽然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對文本越來越清楚的認識、解讀,和我對課堂教學的迷茫。我很不明白我為什麼把文本解讀的越好,反而越不知道該怎樣去做。我總覺得我就像闖進了霧霾之中,自己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但是更加讓我不明白的是居然還有很多人說我語文課講的好。最痛苦的徘徊的時候,我居然在一次公開課上,把聽課老師講的涕淚橫流(講的是《鄉愁》)。於是,我開始給自己尋找理論的支撐,我實在不明白自己當時是在什麼狀態中,但是,我感覺自己就像涅槃的鳳凰,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給自己找到浴火重生的途徑。於是,我又拿起書本。不久以後我明白了很多,或許這就像武俠小說中說的“無招勝有招”吧?當你真正的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孩子,你用心領悟文本、用心和孩子在廣闊的世界中尋找知識的甘泉的時候,那根一直牽著孩子的線,就真的應該消失了。儘管老師開闢的道路很平坦,道路的盡頭風光無限,但孩子們期待的是自己去叢林探險,哪怕衣衫被荊棘撕爛。課堂教學預設的在完美,教學過程在怎么行雲流水,都不如孩子自己探索,讓課堂生成開花結果。記得有一次,我講《窗外聽課的孩子》的時候(二年級的),忽然有個孩子舉起了小手,問我:“老師,王洙偷偷去聽課,他不怕鵝丟了嗎?”這問題是我上課之前所沒有預設到的。它打斷了我的思路,並且激起孩子們強烈的探究欲望。於是我就勢問道:“那你們覺得他怕還是不怕呢?”孩子們忽然就興奮了起來。“怕”與“不怕”這兩種觀點成了辯論的正反兩方,孩子們開始了辯論。說“怕”的說:他家很窮,丟了會挨打,賠不起。說“不怕”的則說:他為了學習不怕丟鵝,也不怕挨打。於是我又問:“如果丟了鵝,他家會怎么賠償呢?”孩子們就發揮想想說,王洙有可能吃不上飯,省下錢還給人家;還有的說可能得賣掉衣服;可能得賣掉房子……“那么丟鵝的後果嚴不嚴重,當然嚴重。既然丟鵝的後果這么嚴重,你怕不怕”孩子們都說怕,自己承受不了那樣的生活。“那王洙怕不怕?”當然也怕,怕為什麼還去聽課。對比中孩子體會到王洙對知識的渴求,也不自覺的被王洙熱愛學習的精神所感動。這節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仰望星空,我想或許每個教師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吧?漫天的星斗閃著迷人的光芒,它們裝點著黑色幕布一般的夜空,靜謐而美麗。但是我們卻總想把他們當成散落的珍珠,企圖用我們的精心設計將它們穿成一串閃光的美麗。這不但不應該,而且不可能。或許課堂本身的美就應該是自由的、寬鬆的、靈動的……把課堂還給孩子,我感受到了這次成長的快樂大於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