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單元小結

教學目標:

1.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3.藉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

4.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5.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6.對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物、關心集體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準備:

自己製作的課件、玩具恐龍5隻、雕塑照片20張,數位照相機一台。學生8人一組圍桌而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1.從實際切入。

(1)激趣:小朋友們,你們照過相嗎?哪位同學給別人照過相?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台照相機,誰想給大家拍照呢?(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拍照。)

(2)談話:你可真像個小攝影師!同學們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樣!(教師操作、螢幕出示剛才在不同位置拍攝的照片。)

(3)提問:大家覺得拍的怎么樣?你最喜歡哪一張?這張他是站在什麼地方拍的?拍的是這位同學的哪一面呢?(學生討論、回答,課件點擊,對應的照片放大。)

2.導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說的真不錯,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細觀察物體,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物體。(出示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構建新知。

(1)本位觀察:

談話:(出示玩具恐龍)這是什麼?你們知道都有哪些恐龍?大家看,老師手裡的這隻恐龍是什麼樣子的?

要求:老師為每一組也準備了一隻恐龍,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隻恐龍的哪一面,是什麼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拍攝的恐龍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螢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樣的?

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計一下人數,請看到恐龍正面的同學站起來。看到側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

(2)換位觀察:

要求:聽老師口令,全體起立。請每組同學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教師做手勢表示)走到本組的下一張位子上去。你們現在看到的恐龍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那你現在看到了恐龍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側面,剛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剛才看到了側面。

質疑:為什麼大家現在看到的和剛才不一樣呢?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們繞了一圈。

生2:我們繞了一圈,我們一大組的同學位置都改變了。

小結:對!原來我們換了位子,位置發生了變化,觀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也不一樣了。

(3)全面觀察: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找一個位置觀察恐龍?好,那你們想到哪個位置就到哪個位置去觀察吧!(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位置去觀察。)

提問:你到哪個位置去觀察的?和剛才看到的一樣嗎?

說明:這是老師繞著恐龍一圈拍攝到的錄像,我們來看一看吧!(課件展示玩具恐龍鏇轉一圈的畫面、可以定格。)

(5)情感交流:

教師:看過之後,你都想對恐龍說些什麼?

談話:你們知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恐龍了?由於自然的原因,恐龍已經滅絕了,可是還有一些動物也快要滅絕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