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為年終工作總結髮愁了

分割時間段,去除總結恐懼症

寫總結總是讓人頭疼,這樣的抱怨時常在我們耳邊響起:有啥好總結的呢?每天7 點起床,8 點上車,9 點刷卡,幹活,吃飯,幹活,下班。天天如此,不是嗎?是的,如果把每一天的工作歸結為時間上的累加和重複,那么總結必然會失去其意義。不過真若如此,想必我們工作多久也不會有丁點進步和教訓,工作中的得失也一併忽略了。所以實際上並非無可總結,也不是總結太難,而是我們太懶。

我們對寫總結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對反思和回顧的怠慢。一年的時間,交給一兩個小時去總結,當然無從下手。可如果我們在時間軸上標註出一些節點,然後依次記錄下當時的收穫和成績,總結就會有的放矢,你的問題也會得到梳理和明確。

因此,善於做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段時間的小結,是做好年終總結的前提。

如何小結?我們可以跨界地借鑑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法:

1、記錄。製作工作記實表,真實準確地反映每段工作所耗費的時長,這一點可以藉助很多時間管理軟體進行,用很短的語句來描述即可;

2、統計。每填完一個時間區段後,對時間耗費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用去的時間,應該同從事的工作相稱。看看每一部分工作的時間比例有多大;

3、分析。單純地羅列自己的工作,只能讓總結成為一篇枯燥的流水賬,發現問題,還要不流於問題的現象。 這需要對照工作效果,進行分析,包括成本與產出、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造成低效的因素;

4、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阻礙因素的計畫,並反饋於下一時段。

連續、密集記錄的要義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1、保持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真實是指工作現場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是要求記錄的誤差不大於15 分鐘,否則記錄就無使用價值;

2、切記!不要相信記憶的估算,人對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十分不可靠的

3、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4、及時調整時間、精力的分配計畫。在檢查時間記錄時,要找出上一時段計畫時間與實耗時間的差,並以此為根據,對下一時段的時間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5、堅持就是成功。

有了足夠多的統計樣本,做好了資料的準備工作,大事小情一目了然。從你的時間脈絡里找出事物的發展規律,指引未來的工作,這正是總結的價值所在。這時,我們再來落筆。

不必標準化,保持閱讀的快感

不論是職場新丁還是老鳥,在寫此類總結時都習慣於先上網搜一搜範文,大家看到的範式都相差不多,於是寫法上就有了標準的範式。這不僅使得總結毫無光彩,而且費時費力,起不到任何收效。對於大部分的文種而言,總結是個人思維的展現,完全可以帶有自己的個人風格。

一般說來,總結確有其規範,比如內容上不外乎3 個方面:基本情況、成績和失誤,經驗教訓和來自展望。但是展現的手段則不必拘於一格,對於新人來講,總結可以寫得熱情洋溢,激情飛揚;而對於一個工作經驗豐富的職場人,則可以藉助圖表、模型等展現手段來清晰、量化地反映工作情況。實際上你保持著個人的寫作模式,還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你的創新精神。

表述方式上最好是敘述和議論的有機融合,敘述通過對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的交代來對工作狀況做明晰的說明,議論則是指分析、綜合、論證,它能把分散的、感性的材料轉化和提升為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