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羅強在四川青年文化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孝感動天”、“臥冰求鯉”、“鹿乳奉親”、“聞雷泣墓”等《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中華優良傳統美德的最生動寫照,讓人深有感觸、受益匪淺。而當代中國正面臨著深刻變革,世界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社會思潮跌宕起伏,部分青少年對這些傳統美德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去很好的繼承和弘揚,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不能夠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若干年後我們的民族文化將倒退衰微,我們的民族將難以承接歷史和時代的重託。大力倡導感謝文化,恢復其本源的價值取向,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十分必要、非常迫切,唯有如此,傳統美德才不會成為我們永遠無法尋回的歷史!

三、倡樹感謝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美好願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彆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體系。而感謝文化,可以消弭隔閡、催生誠信、增進共識;可以激發潛能、營造和諧、維護穩定。2003年,我國人均gdp剛剛突破1000美元,按照國際公認標準,這是我們走出低收入水平行列、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這既是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是社會矛盾的凸現期。雖然黨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積極努力,但人均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存在,這就更降低了部分國民平均的幸福感。這就需要一種區別於政策法律之外的載體來維護社會秩序、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感謝文化恰恰可以扮演這個角色、擔當這個重任。

當前,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中倡樹感謝文化,搭建社會管理的平台,疏導溝通理解的渠道,尋找感謝文化的支撐點,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法律規範相協調、與傳統美德相承接的道德體系,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四、倡樹感謝文化,不僅可為,而且大有作為

感謝文化在中國,不僅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歷史積澱,也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強勁的力量源泉。我們今天倡導和樹立感謝文化,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結合時代特徵,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優良文化、延續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行動,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對於國家,感謝文化可以全面生動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禮儀之邦、文明之邦的良好形象,吸引海內外更多的有識之士了解中國、關心中國、關注中國,也使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自覺地把滿腔熱血和青春智慧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對於社會,感謝文化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可以消除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增強社會成員的幸福感,讓躁動盲目、不切實際的心態得到理性的回歸;對於家庭,感謝文化是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維繫的紐帶,可以有效的促進家庭內部、鄰里之間的和睦,“家和萬事興”,“小家安來國家寧”;對於每個人,感謝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個人修養、提升人生品味、增強自身價值。在和平時期,人的高尚思想和良好修養就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把感謝文化根植於心、形成於思、見諸於行、收穫於果。“gratitude is the sign of noble souls.”(感謝是精神高尚的標誌)。懂得了感謝,就懂得了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社會現象,以怎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生活瑣事,以怎樣的情感對待周圍的朋友同事。實際上,生活在今天這個和平偉大的時代,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找到感謝的理由和對象。人性本善,感謝文化、感恩之心,是人的內在心理需求和情感反應,它既無國籍國界、宗教信仰之分;又無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之別;更無年齡性別、城鄉階層之異。對於今日之中國、對於社會之和諧,感謝文化,不僅可為,而且應為,更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