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

5.現有銀行管理技術水平難以使信息披露符合國際一般要求。現代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業務創新和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相應地對銀行的監管方式、監管內容以及信息披露也提出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的要求。如新巴塞爾協定在最低資本金問題上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各銀行建立自己的內部風險評估機制,特別是大銀行,要運用自己的內部評級系統,決定自己對資本的需求,或借用外部評級機構特別是專業評級機構對貸款企業進行評級,根據評級決定銀行面臨的風險有多大,並為此準備多少風險準備金,但這必須在嚴格的監管之下進行。在市場風險測定上,建議風險管理水平高、具有高質量內部風險評級的銀行採用irb方法(internal rating based),這種風險測量方法的假設前提、模型參數、模型測試均有很高的披露要求,在我國很難推行。關於操作風險,這是巴塞爾協定中新提出的要求,指計算機系統故障、內部控制缺陷可能給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並納入了銀行最低資本量的考慮範圍。操作風險的測量在我國銀行基本沒有涉及。新巴塞爾協定要求銀行要對其最低資本量的測算和風險評估手段做出詳盡的信息披露。顯然,要達到巴塞爾協定的信息披露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管理技術水平是根本達不到的,技術上的支持、使用的評級系統以及數據的要求都構成了嚴峻挑戰。

二、改進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對策建議

縱觀企業信息披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賬簿披露、財務報表披露、財務報告披露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披露的形式和範圍拓展到既要披露財務信息又要披露非財務信息,既要披露定量信息又要披露定性信息,使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大大提高。現在,我國銀行信息披露與國際一般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當務之急是要不斷加強我國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並根據我國銀行穩健經營程度,逐步引進國外商業銀行通行的做法,循序漸進地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建設。結合筆者的體會,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1.逐步引入市場約束機制,增強銀行監管的有效性。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國際金融風險事件頻頻發生,其中包括銀行倒閉、股票欺詐、外債支付危機等,嚴重衝擊了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此,國際金融監管當局開始要求商業銀行加強信息披露,增強銀行的透明度,發揮市場約束的作用。新的巴塞爾協定增強了銀行信息披露要求,引入市場約束機制,讓市場力量來促使銀行穩健、高效經營並保持充足的資本水平。

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一些金融機構違法違規經營,經營決策不慎,結果形成大量不良資產,個別金融機構出現支付風險,這與銀行信息披露不充分、經營不透明有很大關係,市場監管者和參與者不能夠及時了解真實的銀行經營信息,對銀行的行政監管和市場約束沒有發揮作用。在這種形勢下,銀行市場風險日益增大,解決銀行信息不對稱、保護廣大存款人利益的問題日漸凸顯。在條件成熟時,國家應鼓勵社會權威中介建立對商業銀行的評級制度,使穩健的、經營良好的銀行可以更為有利的價格和條件從投資者、債權人、存款人和其他交易者手中獲得資金,而風險程度高的銀行籌集資金時必須支付更高的風險溢價或提供額外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