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長在檢察服務企業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通過法律諮詢、普法教育等多種形式,對廣大人民民眾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教育,為打擊經濟領域犯罪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領域的犯罪往往都具有較強的隱蔽性,較之普通暴力犯罪、自然犯罪,其危害性往往在表面上難以洞察。經濟領域的犯罪對社會經濟基礎、社會誠信體系和社會傳統道德體系的衝擊和危害是曠日持久的,人民民眾對其危害性的認識往往也要經歷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因此,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當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一宣傳教育的使命。在辦案的同時,檢察機關應高度重視辦案的社會效果,充分運用刑事手段的教育、震懾功能,通過開展宣傳報導,舉辦法律諮詢、選取典型案例深入案發地開公開庭等方式,給廣大人民民眾開展直觀、生動而深刻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以震懾犯罪分子,積極引導輿論,為打擊經濟領域犯罪奠定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此外,通過選擇成功案例,以簡報、新聞宣傳等方式進行廣泛的宣傳報導,還能增強檢察機關在打擊懲治經濟犯罪的社會影響,顯示檢察機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決心,樹立檢察機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良好形象,將贏得社會各界對檢察工作的大力支持。這種雙向良性互動將能持久而深遠地對打擊經濟犯罪,維護經濟發展大局產生積極影響。

3、打擊與保護相結合,加強追贓力度,積極為被害人及被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將犯罪帶來的危害後果降至最低程度。經濟領域犯罪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其直接表現在經濟上會給被害人帶來嚴重損失,有些損失甚至是驚人的[文章來源:/]。這些案件直接危及社會穩定,較容易引發大規模的民眾集體上訪等事件。因此,廣大檢察幹警應注意克服就案辦案的思想,不僅要嚴懲罪犯,還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政治敏銳性,在打擊的同時,加強追贓工作力度,不斷擴大戰果,積極為被害人及被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將犯罪的危害後果降至最低程度,以安撫被害人情緒,維護社會穩定。

4、重視《檢察建議》的作用,幫助被害企業完善規章制度,堵塞機制漏洞。在導致經濟犯罪發生的因素中,很多單位或企業在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上的混亂是其中一大因素。因此,檢察機關應結合辦案情況,強化《檢察建議》的運用,向有關部門或企業發出檢察建議。檢察機關可利用豐富的辦案資源,通過統計分析、犯罪預測以及實踐經驗的累積掌握經濟領域犯罪的原因、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的防治犯罪的檢察建議,以促進有關單位或企業加強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控制犯罪。針對一定時期內的辦案情況反映,對該類案件呈現出的共同特點,則可向轄區內企業發出書面通告、建議,幫助改進預防犯罪方面的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以告誡、警示犯罪,防範犯罪。

(二)正確處理好“三個關係”,努力實現執法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正確履行職責是服務大局的關鍵,檢察機關正確履行職責時,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正確處理好服務大局與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的關係。檢察機關在具體辦案中,既要嚴格執行法律,依法辦理案件,又要把執行法律和執行政策結合起來,既不能離開定法定的職責去“服務”大局,也不能不顧大局單純強調“發揮職能”。二是正確處理好打擊與保護的關係。辦案中,要嚴格區分民事經濟糾紛、一般違法行為、改革探索中的失誤和執行政策中的偏差與犯罪的界限,支持改革者,保護創業者,懲治犯罪者,挽救失足者。三是正確處理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是司法的本質和規律的要求。法律效果側重於司法職能的發揮,社會效果側重於司法目的的實現,要以法律效果為基礎,追求好的社會效果,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樣才有利於推動司法實質公正的實現,增進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信任,也有利於緩解社會轉型時期矛盾衝突的對抗。我們強調要突出查辦大案要案,注重辦案數量、質量和結構的同步提升和協調發展,就是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我們在決定查辦一個案件之前,要綜合考慮,這個案件如果辦了會帶來哪些直接和間接的後果、對大局有什麼影響,怎么樣辦才能把案件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等等。我們既要嚴格執行法律規定,又要避免死扣法律條文。既不能就案辦案,忽視辦案的社會效果,也不能藉口社會效果而違背司法的職能。無論是辦理一般刑事案件、職務犯罪案件、民事行政申訴案件,還是辦理涉檢上訪案件,都要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出發,要把它放到黨和國家整體工作大局中去考慮,放到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正義中去考慮,放到維護憲法、法律和法治的權威中去考慮,努力實現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