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讀書會推薦書籍發言稿

我推薦的這本書是《從0到1》,由拍拍的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的大作。

這個人比較厲害,不僅是因為創立了拍拍(雖然這個拍拍在中國市場最後是以失敗落幕,但不可否認,其在海外成功以及最後賣出了一個好價錢)。最重要的是,以拍拍創立者聚合的一群人,後來作為創始人、聯合創始人或者投資者,創立或投資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企業公開資料顯示:皮特·蒂爾是赫赫有名的“貝寶黑幫”(paypal mafia)教父級人物,也是曾在談判桌兩邊都坐過的人(即曾做過創業者融資,也做過投資者),他是facebook的第一個外部投資者,僅這項投資就給他上千倍的回報。peter thiel既當過創業者(paypal, palantir)也當過投資者(facebook, linkedin, airbnb, spacex),更是美國頗具影響力的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右派公知(學哲學出身),還是天主教徒和同志,這是個很罕見的組合。

因此,這個人有話要說,一定程度上一定能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是我開始接觸這本書的出發點。

看了之後,也切實感受到此人不是浪得虛名,真的有很多真知灼見。全書內容宏大,雖然不系統:縱向維度,但涉及到了美國科技、網路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地理大發現、運河修建等眾多歷史背景;橫向維度,有對中國的觀察和比較,顯示了作者廣博的知識儲藏。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已經有比較豐富的各種版本介紹。在這裡,我主要講一下個人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我理解這本書其實包括了兩個脈絡層次的內容,一個是屬於認識論和思想底層的角度。另一個,是屬於技術層面的東西。對於後者,各種書評比較多,文中直接可以摘錄的內容也比較多。

比如關於創業需要回答的七大問題。

1、  技術工程問題。是否是創造性的創新而不是微小變化?

2、  時機問題,是否是合適的開始時機?

3、 能否有壟斷的機會?

4、  有沒有合適的團隊?

5、  銷售渠道問題。

6、  耐力問題,10-20年之後,你的市場地位是否有保證?

7、 秘密問題,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獨特的其他人都沒有發現的秘密?

比如創業團隊組成需要注意的一些誤區。

1、  像尋找結婚對象一樣找合伙人。

2、  處理好與股東、經營者和投資人的關係。

3、  不要兼職。

4、  創始人需要財務“緊張”,以便全身心投入發展企業,分享未來紅利。

5、  不需要均分股份。

(有一些內容,或許沒有閱讀之前,覺得有老生常談的無聊,但認真閱讀之後,會有不同的感受,發現自己其實是不知道的,或者是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的。比如壟斷、比如秘密。按照作者的說法,每個成功的公司都是不同的,每一個失敗的公司都是一樣,因為沒有逃脫競爭。每個成功的公司都有一個不為外人知道的密碼。)

這些都是在實際操作中值得關注的地方,可以借鑑的標準。

但是,我個人認為,第一個層面的東西,才是這本書可以稱之為偉大和真知灼見的所在。作者從一開篇就提到一個問題,並且在推進中反覆出現了好多次。那就是“什麼是你認為正確,卻被大多數人否定的東西?”

這句話的答案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方式,就是理性的評判精神。或者更加極端的,可以說是遠離主流思想。

大多數認同的是什麼,是主流意見。這些主導著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教育、到產業。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所謂的主流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像種種鬧劇,而歷史的前進,也大多數產生於對之前主流的反抗與否定中。我想,作者想表達的與“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有類似的意味。

主流告訴我們,競爭有利於經濟發展。但作者分析得出,資本主義與競爭是違背的。偉大的企業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壟斷者”,只有避免激烈的紅海,才可能有利潤,有繼續創新的動力與實力。

主導世界的是二八定律,主流的投資理論卻高速我們應該分散投資,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但是,他用風險投資行業的歷史證明,用投資的案例告訴我們,分散投資錯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andreessen horowitz 基金(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簡稱a16z)25萬美元投資線上圖片服務共享商instagram公司,兩年後,facebook用10億美元收購,差不多312倍。而實際上當時基金規模是15億元。如果都採用25萬美元的支票,需要投資19家像instagram一樣賺錢的公司,才能持平。這也是為什麼風投會傾向於給看好的公司更多投資的緣故。

主流的教育是無論大家天資如何,都需要學習同樣的課程,之後,進入預先設計好的作為人生軌跡。比如美國,進入名牌大學,之後進入華爾街、諮詢公司。但這其中,扼殺了多少改變歷史進步的機會?作者本人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他是被美國大法院拒絕,沒有機會成為法務文員之後,才發展人生的真正價值。XX年,當他建立並賣掉怕怕之後,偶遇當年幫助自己準備法院文員申請的校友。他們近十年都沒有說過話。校友的第一問題不是“最近如何?”或“真的好多年沒見了”,而是“彼得,難道你不為自己沒有入選文員而慶幸嗎?”作者說,我們都是事後才認識到,贏得那場沒有終點的競爭將會讓我的人生轉向壞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