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果獎表彰大會發言材料:以教學沃土育科研之花

回顧自己參與教育科研的成長曆程,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一是由被動參加到主動參與,個人發展小有所成;二是由帶頭參與到科學管理,“科研興校”初見成效。下面我分別就這兩個階段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從被動參加到主動參與,個人發展小有所成

當初搞教育科研,學校決定我參加xx市級課題《中學語文素質培養途徑研究》,並擔任活動課的研究任務。開頭,我和許多老師一樣,對中國小搞科研的認識存在三大誤區。

1.把科研與教學對立起來:認為教學任務如此重,搞科研做花架子,既無時間又不熟悉,不如抓分數那樣得心應手,那樣吹糠見米,弄不好會影響教學,因此不敢搞。

2.把科研成果與教學成績的對立起來:認為教育科研成果不如教學成績重要,抓分數才是硬道理;考試成績才是生命線,分數才是評優選先、晉職晉級的關鍵,因此不願搞。

3.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認為科研是大學或研究人員的專利,抓分數才是我們的職責;中國小搞科研是國小生造核子彈——瞎胡鬧,根本不可能搞出名堂。因此不能搞。

基於上面的錯誤認識,所以當初參加教育科研,完全是處於被動狀態,抱著試一試的想法。

正在這時,發生在身邊的現象引起了我的深思。為什麼鍾康他所任班級的語文聯考成績,為xx第一,而且高出省人平十多分?講工作任務,他比我們重,既擔任了學校繁重的行政工作,又擔任高三畢業班語文,而且效果又如此之好!究其原因,原來他們都參與了學校的教育科研。尤其是校長鍾康以他成長的經歷總結的下面一番話,更給了我極大的震動:“會教書的教師,只能算個匠人型老師;會總結思索的教師,可以算個反思型老師;而能夠搞科研的教師,才能成為專家學者型老師。”發生在身邊的事實使我認識到,其實,教育科研就是研究教學規律、教學藝術、教學疑難和困惑,把教學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這樣,既可減輕無效勞動,更可提高教學質量。這對於促進教師個人發展,是何等重要!於是我便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在研究的過程中,和同志們一起,緊扣中學語文素質培養的途徑,深入探索,互相切磋,發揚團隊精神,不但解決了中學語文教學的許多難題,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而且使我個人發展,獲益多多。1999.6.18“語文之夜”,《教育導報》予以專門報導 教育導報; XX年4月,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二十一世紀要注意信息的篩選與把握》,被xx師大著名教授劉xx推薦,在“全國新教材、新大綱語文研討會”上,作為示範課進行展示,受到省內外專家、同行的一致肯定,《xx青年報》對此專門進行了報導。而且我與鍾康共同撰寫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教案獲得國家級教案比賽一等獎。教育科研讓我初步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同年8月,我便被xx市委組織部任命為學校教科主任。

二、從帶頭參與到科學管理,“科研興校”初見成效

四年來的教科室工作的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學校教科室主任,不但自己要在教育科研中起到帶頭作用,更重要的是帶領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在科研的過程中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儘快實現由“匠人型教師”到“學習型教師”“專家學者型教師”的轉變,方能在“科研興教”的戰略中,搶占現代教育的制高點;方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大潮中,挺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實施“科研興教”戰略呢?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學校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我和教科室全體同志,做到了課題科研上,扣住“示範”做文章;科學管理上,扣住“規範”下工夫。

1.找準科研定位,植根教學沃土

實踐證明:如何使教育科研之花,結出豐碩的質量之果,是能否有效開展教育科研的關鍵。為此,我們把教育科研始終定位在研究如何解決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一點上,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把教育科研植根在教學沃土之中。在課題的選擇上,我以一個參與者、示範者、管理者的身份,帶領大家緊緊扣住在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或困惑進行研究。如《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諸因素及對策分析》、《後進生成因及教學對策探索》、《研究性學習的管理》等等。這些問題,無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都是不可迴避而且必須認真思考的難題。大家在研究過程中,相互啟發、深入思考並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辦法,從而大面積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今年聯考,我校在xx取得一次性上本科人數、一次性上重點人數等五個“第一”的佳績;文科應、往屆第一都出自我校,有兩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鐵的事實,使大家終於明白:原來科研作用如此之大,而且人人可搞,並不神秘!同時本人在教育科研過程中也進一步嘗到科研的快樂:今年我在擔任課題研究和管理、繼續教育和學校兩大刊物的編審工作的同時,還兼任了高三應往屆兩個班的語文課,到4月份,又加了高一強化班一個班的語文。由於我把上述研究成果用於教學實踐,聯考我所任的兩個班級的語文成績,都是我校同類班級的第一名。受到了全校師生、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