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管理座談會發言稿:我的學習我做主

本來題目也可以叫“我的培訓我做主”或“我的成長我做主”,但叫培訓顯得單一,成長又覺得太高太大。因此,還是覺得用學習比較合適。但它們大致在一個範疇。

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學習不是一個新話題,常言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對學習的認識,也是在不斷深化中。學習對人生的作用,怎么說都不為過。甚至可以說,學習是人成長唯一的途徑,人類成長就是學習的結果,沒有學習,就沒有人類的成長;沒有學習,就沒有人類的發展;沒有學習,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可以說學習就等於人生,只有學習,才能給人帶來精神、價值、成就,給人一個充實的人生、厚重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

前不久參加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組織的中央企業組織人事部門負責人培訓班,讓我對學習培訓這個話題有了新的認識。這個培訓班重點是對企業負責培訓的人員進行培訓。雖然我對培訓並不陌生,參加工作後幾乎每年都要參加培訓,本人也喜歡學習和培訓。但通過參加這次培訓,仍然感覺收穫很大,對培訓在企業中的定位、培訓對戰略和人才成長的推動作用、培訓體系的搭建、培訓課程的設定、培訓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等,都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不過,看到很多央企都有自己獨立的大學、黨校、培訓中心等培訓機構,對比之下,不免有些自嘆不如。

那么,針對師資力量薄弱的企業,應該如何組織培訓呢?最近我聽到一種觀點,就是從“企業辦大學到企業變大學”,也就是說,企業本身就是一所大學。其基本內容是從經營產品的企業轉變為經營知識的企業,發展趨勢是民眾教育民眾、視頻化、app化、網路化、自主開發案例等,其共同特點是碎片化、移動化、即時化等,讓培訓變得更加“有用”“輕便”,提倡微學習、微培訓、微分享等等。仔細想想眼下企業的實際情況,覺得這個觀點很新穎,也很實際,我對此比較認同。

比如微信這個自媒體,也就這兩三年的時間,鋪天蓋地而來,各種各樣的聯繫群和五花八門的知識訊息,占用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大量時間。據數據統計,現在80後90後的年輕人平均每15分鐘就要刷屏一次。然而凡事有利有弊,關鍵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掌握得好,是人際溝通交流的方便渠道,更可以學習了解分享有用的知識,跟讀書看報效果差不多,還隨時隨地,不拘形式,的確是一種方便的學習方式。但掌握不好,消耗了時間和精力,卻得不到有用的知識信息,甚至還可能產生負能量。因此,要控制好時間和參與的圈子,選擇好內容,增強辨別力。當然,要想掌握系統的知識技能,還是要多看書。有人說,微信微博是快餐,要想吃正餐,還得看書。

這么看來,企業沒有成規模成系統的培訓機構,也照樣可以對員工培訓,員工也照樣可以成長,甚至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大學是什麼?不過培養人才而已,只不過更集中更專業罷了。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企業本身不就是一所大學嗎?沒有講台但有平台,平台就是你的工作,你的崗位,你的職業;沒有專職老師但師傅也不少,“三人行,必有我師”,你的領導、同事甚至下屬都可以作為你的老師;沒有教材但有案例,他人吃塹,自己長智,企業中發生的一切,經過分析歸納整理,很多都可以成為案例;沒有時間,其實工作本身就是學習,只要你有一顆充滿探究的好奇的心,工作時間就是學習時間,下班後更可以充電加油。甚至可以說,沒有工作的歷練,再培訓也沒有作用,沒有意義。古人說“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惘”,我認為工作既是學的過程,又是思的過程,只不過形式上不像培訓那么集中罷了。

其實,放開眼界,古今中外,從文學家到藝術家,從哲學家到軍事家,從政治精英到商業奇才,從老子孔子孟子亞里仕多德到曾國藩毛澤東,從諸葛亮胡雪岩到比爾蓋茨賈伯斯,以至柳傳志任正非馬雲等等,有哪位人才大家是靠培訓班或大學培訓出來的?一個大學的老教授說,新生應該怎么上大學?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學會一件東西就可以畢業了,就是學習能力。教育培訓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教會人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當你有學習能力的時候,你就能克服任何陌生領域遇到的困難,你就有機會在陌生領域裡面成功。

有人說:大才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培養,大才勿需培養。這話有點極端,也忽略了外部環境的重要性。但強調人才成長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和基礎作用,還是很有道理的。常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響鼓不用重搥敲”,“外部是變化的條件,內部是變化的根據”,“實踐出真知”。集中培訓只不過起到一個點撥或催化的作用,那爆炸或燃燒的能量,還要來自於自身。還比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話要看對誰說了。前提是你自己要具備聽懂話讀懂書的資質和基礎條件,否則,對牛彈琴,十席話百席話也沒有用。天才出於勤奮,智慧出於積累,勤奮和積累都要靠自己,都要來自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