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中國小教科研會議上的發言

“酸”的另一層含義是,還得有心酸的思想準備。因為,科研興校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科研大軍浩浩蕩蕩,尤其是江南。在很多報刊雜誌上,你只要隨便翻翻就見到江蘇老師寫的文章,似乎給你沒有江蘇老師那家刊物就辦不成的感覺。正是這一情況,我們就會遇到心酸的難為情。近幾年,我多次給《作文成功之路》雜誌投稿,但每每石沉大海。特別是在常州一次高三語文教學研討會期間,我遇到高校時的一個同學,閒聊時,他說他已發表了50多篇文章,問我發表了多少;他還說他已是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又問我取得了哪些成就……而在這時,我的心酸了。

但是,我們要酸而不腐。幾年來,我矢志不渝地努力,終於有了回報,發表了幾十篇論文,編了幾本書,有的論文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如《新時期育人工作探討》、《對手論:當下師生關係的新理念》兩篇文章發表後,先後收到北京、雲南、重慶、香港、深圳等地學術會議的邀請。XX年5月,我被評為淮安市首批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XX年4月被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堂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評為優秀語文教師,並應邀參加第14屆“紅杉樹杯”課堂教學大賽。如要問我對教科研的感受,那就是:酸啦!

甜:今年花勝去年紅  教科研是耗心血費精神的一項工作,但我們必須堅信:[蓮山 課件 ]有付出一定有回報,付出愈多,回報愈豐。如同其他工作一樣,初始時,你也許在門外轉悠,在徘徊,有時還會彷徨。我的前五年就是如此。但當你登堂入室了就一定能收穫許多喜悅與幸福,真正嘗到教科研的甜頭,這項工作很像倒吃甘蔗——越吃越甜。我的經歷告訴我有以下三方面的益處:第一,見識愈來愈廣。因為有了一定的成績,知名度就不斷提高。1992年,我在南陳集中學任教,只因《淮陰日報》介紹了我的事跡,盱眙縣和本區的兩個中學生就寫信向我請教如何寫作文。最近幾年,我應邀先後到如東、北京、徐州、無錫、常州、南京、宜昌、寧波等地參加學術研討會。第二,教藝不斷增強。由於多年來我潛心研究二、三流高中的作文教學,通過研究,如何開展教學,我心中有數,受到同行和學生好評。第三,人氣指數逐漸提升。XX年6月,我的《作文要折射時代光輝》一文在《揚子晚報·作文園地》上發表,在我任教的高三(6)班的學生中產生了較大反響。一些同學真正如報紙上所稱把我看成作文教學的專家。顯然不是。但他們更樂意聽我對作文寫作的見解。那一年,經我和同行的努力,我們的聯考均分居市同類學校第二名。

執教25年,研究25年,我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80餘篇,主持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各一個,主編或編著的論著有:《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下)》、《自主作文·步步通(高中版)》、《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師素養與學生成才》、《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素質教育與教育創新》、《高一語文補充教材》、《中學生作文150問》。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教科研的另一種感受,這就是:甜啦!

狄德羅說過:“知道事物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如要達到以上三種境界,我認為,必須做個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就必須有願嘗苦辣酸甜的思想境界,就必須懂得“井淘三遍出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的道理,就必須能夠真正“浮生願向書中老,不惜將身化蠹魚”。通過科研,尋覓自己的精神家園,實現勤與績的統一,把握博與精的辯證,運用學與思的互動,形成知與行的良性循環,從而走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