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總體規劃

是西部最大的麵粉加工基地,年處理小麥80萬噸,是全區小麥總產量的2.8倍。現已形成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家,各類個體私營企業400多戶,初步形成了麵粉加工、塑膠、農機、建材、化工、裝潢、釀造、醫藥等門類齊全、實力較強、基礎較好的工業體系。 702.2、榮華企業集團 榮華企業集團是全國大型鄉鎮企業之一,位於城東2公里處的高壩鎮。集團公司擁有總資產15億元,在職職工8000多人,形成了以玉米澱粉加工業為龍頭,玉米澱粉系列產品為基礎,集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開發、農資生產銷售和種養一體化的較完整的產、供、銷體系。 3、旅遊資源分析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起步雖晚,但依託現有條件和設施,近年來已對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做了前導性嘗試,為構建我區旅遊大產業起到了拾遺補缺、豐富內涵的作用。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旅遊資源多樣化。既有以沙漠為主的自然風光,又有綠洲農業和歷史文化遺蹟,資源內涵豐富。 (2)獨特珍貴旅遊資源居多。如~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遺址,涼州區保存較完好的漢、明長城相接的長城遺址,我國第一座沙漠公園,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等。特有的沙漠地貌和沙生植物景觀為生態觀光旅遊豐富了內涵。 (3)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特色突出。白塔寺遺址、天梯山石窟、高溝堡古城遺址、長城遺址及絲綢之路古道都位於該旅遊區,歷史積澱厚重。 (4)旅遊資源地域組合良好。空間分布為組團性分散格局,景區(點)以主要道路為聯線貫通,為人文旅遊資源、綠洲與大漠風光融合區。 (5)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景區開發與全區其它旅遊資源開發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強,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人文資源發展具有互補性優勢,且地處省定蘭州—黃羊河農場、絲綢之路黃金旅遊線重要地段,發展空間大。 但就嚴格意義上的農業觀光旅遊區衡量,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區內行業多、領域廣,經濟成分、隸屬關係複雜,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局面,加之旅遊規劃缺乏統一性、整體性,聯片難度大,聚合效應低; (2)景區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功能劃分不明顯,布點零亂,自發性因素多,社會資金未能很好地整合利用,項目重複建設現象嚴重; (3)景區開放開發程度滯後,起點低,規模小,基礎設施條件差,功能不全,景點老化,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 (4)景區可進入性條件差,景區內和通往景區的道路等級低,建設滯後,缺乏專線旅遊交通車; (5)自然環境惡劣,沿線景色單調,各旅遊區彼此之間關聯度不強,缺乏一個聯繫紐帶; (6)生態農業特色不明顯,且經營周期短,季節性氣候影響較大; (7)景區對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遊認識不足,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不夠; (8)旅遊專業人才匱乏,治安防範不力等。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 1、指導思想 以xx大精神為指針,以市、區旅遊“十五”發展規劃為指導,搶抓西部大開發和西部旅遊國家投資傾斜政策的歷史機遇,以生態農業資源為主體,以觀光旅遊為目標,以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為範圍,以現有旅遊景點為支撐,以農、林、水、牧、生態等高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為先導,以名、優、新、特、稀、綠色農產品試驗、示範、繁良、推廣為重點,通過人文、自然、工業、農業、生態及民俗文化等資源的有機結合,互補開發,拓展武威旅遊內涵,實現資源重組,激活存量資源,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集中全社會財力物力打造生態旅遊和沙漠探險這一特色旅遊精品,使其相互融合,延長產業鏈條,引導現代農業在更高層面上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在更深領域的調整,在武威城東建成一個集訪古、休閒、觀光、遊覽、探險、朝聖、美食、娛樂、會務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區。 2、發展思路 (1)規劃先行,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近期做好觀光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和論證工作,完善對現有景點、景區的規劃,做好涼古公路等通往旅遊景區公路的改建和沿路綠化建設等工作,以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的多領域項目建設爭取旅遊國債資金,以精品戰略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使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真正成為涼州現代旅遊經濟和綜合農業發展的樣板和亮點工程。 (2)整合旅遊資源,堅持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並重的原則,以民俗文化為紐帶,以人文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的開發,以自然資源充實人文資源的內涵,合理開發一切可利用的旅遊資源。即把以白塔寺、天梯山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區和以設施農業、葡萄產業、沙漠綠洲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旅遊區的開發結合在一起,著力打造旅遊精品,推出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兩條特色旅遊線,互補性開發,促進中發展,既體現文化的悠久歷史,又反映自然的神奇壯美。 (3)多層次開發,堅持點線面結合的原則,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打造區域旅遊特色新產品。點,就是圍繞白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旅遊度假村、沙漠公園、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等主要景點進行建設和開發,同時抓好蘭墩灘原種場、清源、清水、沙產業實驗室、林木繁良場等園區建設,逐步發展為多個功能完備、各具特色的小區,輻射帶動區域內農林牧各業發展。線,就是依託武長公路、312國道等發展沿線經濟,突出民俗風情、餐飲遊樂、特色產業、農家小院、大棚種植、道路綠化及生態治理等方面,形成融沙漠風光和綠洲農業為一體的生態通道,並以公路為載體,地方風土人情為紐帶聯接各特色景區。面,就是在開發點、線的同時,引導園區內的鄉鎮發展規模化、有特色高科技的種植和養殖業,大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4)多業並舉,堅持貿工農結合的原則,以工帶農,以貿促工,寬領域拓展。一是充分利用莫高葡萄酒、榮華澱粉擴產機遇,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在園區內重點發展葡萄、玉米種植。二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區內鄉鎮富餘勞務向旅遊業、飲食服務、文化娛樂等三產轉移,向城鎮集中,為旅遊農業助勁添力。三是在農業深度開發上下功夫,加大成果轉化套用力度,充分發揮園內農林水牧機綜合配套,資金技術信息相對集聚的優勢,形成園內試驗、輻射周邊、示範帶動、規模發展格局。 (5)多學科探索,堅持產學研結合的原則,以產為基礎,科技支撐,實現高效益目標。產,就是圍繞農業生產這個基礎,依託現代農業科技,突出綠色、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