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從“治吏”開始

本書的一個不足之處是,對古代在官的指揮下作具體工作的“胥吏”和“差役”沒有作評述和分析。要全面考察古代“吏治”是不能忽略這批人的。胥吏的人數一般是官的十幾倍或數十倍,他們多是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的。這些人物基本上沒有孔孟之道的約束,有的朝代還不給胥吏俸祿(即使有,也極低),全靠自己找食吃(京劇《蘇三起解》中的崇公道就說:“我們大堂不種高粱,二堂不種黑豆,不找你們打官司的要,找誰要去?”),宋代以後胥吏不能應科舉,大多絕了做官希望,這樣他們無所不敢為。胥吏又掌握著衙門的實際權力(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潘三”就是一例)。有人甚至說“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胥吏而已”。古代吏治之壞,與此輩有絕大關係。“治吏”更應該“治”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