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說課稿

第一小組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經濟生活》必修模組一第三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下面我主要從一下幾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依據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原則的基本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培養學生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經濟生活》必修模組一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主要學習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以及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理解當前的收入分配製度是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的。通過效率與公平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本框題銜接了教材第一框題所介紹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進一步介紹在分配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同時,本框題內容涉及到國家收入的再分配,為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的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因而這一框題的學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公平與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義

②理解社會主義社會重視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途徑

④理解個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對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學習和分析,使學生能從收入分配角度對如何提高效率、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出合理性建議的能力,及通過對效率與公平的學習和分析,使學生能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提出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熱愛和擁護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②從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 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與再分配);

依據:當前,高一學生對於生活中人們工資收入有差距的這些現象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還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牽涉到“公平”的原因及與之相關的解決措施。所以有必要通過對“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這個知識點的深入學習,來讓他們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實施舉措,加深對現實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現象、國家實施的分配策略、經濟生活中規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分配上的優越性和合理性,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擁護和愛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關係;

依據:在學習了影響價格、生產等知識後,同學們對於生產效率都有了一個大體上的理解,但是可能會把對“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業、個人的勞動時間”這一狹隘的層面上。為了讓同學們深刻理解“效率”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講的“公平”聯繫起來,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於調動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能動性的認識,繼而對合理分配製度內容的理解有一個鋪墊。

難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

依據:我國實施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制度,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經濟發展的消極態勢,比如人們收入不均衡、貧富差距大等。而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謹慎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這是要對學生加以強調重複的知識點,因為理解這兩者的關係對他們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讓他們再根據我國國情來考慮實際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則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要注意結合身邊事例、國家政策層面來加以闡述、循循善誘。

三、說學生

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對學習《經濟生活》中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繫的收入問題、社會公平問題充滿好奇與興趣,但是本框知識理論性強以及學生本身生活閱歷與視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確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怎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等問題是有難度的。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深入淺出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和公平關係的現實意義,啟動學生的思考與學習探究十分關鍵。

四、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本框教學主要運用學生主體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創設法、直觀演示法、講授法、問題式教學法來更好地實現教學三維目標,具體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創設法和直觀演示法

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情景情境,並藉助多媒體設備來直觀、生動展現,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進行導入和講解“社會分配如何實現公平“這一重點時,我拋開生硬的說教,藉助多媒體、圖片等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貧富差距的現象的圖片引入課堂,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讓學生培養公平精神、公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