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們怎樣做教師心得體會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們學習最多的理念;教育為學生服務,已成為每個學校的口號;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已基本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可同時,“不會做教師了!”也成為許多教師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學生厭學、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現象、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試指揮棒的格格不入……人們對教育的諸多問責,對教師角色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確實使我們困惑:“新時期,該怎樣當老師?”每每看到家長、學生對教師壓制學生個性甚至傷害學生等教育失范行為批評以致控訴、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委屈和在家長要應試與學生要素質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時,“該如何當好一名教師”的問題日夜縈繞於懷。

按照新課改和時代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為新時期的中國小教師應從下列幾方面去做。

首先,摒棄功利心,找準教育的“真目的”。

任何一所中國小,要在社會上和家長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學質量好壞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就當前的情況看,最直接的標準便是各類統考的分數。由此引發社會對“好老師”的評價標準,便是看所教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家長還看教師平時作業布置多少、對學習抓得是否緊……這便是各民辦學校及高收費學校“緊抓教學質量”(實際上單指知識學習)的原因。因為只有學生考試成績好了,家長才會選擇這所學校,學校才會保住生源。而且,家、校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理由:如果國小放鬆了學習,學生如何面對中考、聯考?如果考不到好學校,學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機會;就是將來步入社會,還是要參加各種考試考核才能贏得競爭呀!目前,教學評估的功利主義色彩也十分濃厚:各類檢查評比、競賽課公開課、教育科研課題、各種大小活動……在濃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驚人;許多老師也一邊學習著新課改理論,一邊仍以應試為目標,,大作業量、占課拖堂、對學生拔高要求、方法簡單粗暴……用極濃厚的功利心實施著“虐待性”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才能顯效的工程,怎能簡化為用分數或其他簡單方式來考評教育短期內的突出效果

面對當前社會上許許多多這樣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到底首先該教給學生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著名學者費孝通在談到“德育的遺憾”時回憶:“潘光旦先生曾經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每個人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世界,成為完人。”余秋雨在談到人的素質時認為,文化知識只是人文素質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他還要有對事物整體判斷的能力、感性知覺能力和證偽能力,以及一顆善良的心。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葉聖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么,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麼?筆者認為,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鑽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準則。作為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並把它內化為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才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其次,走出誤區,找準教師的“真位置”。

當今,我們雖然高談著人文關懷、師生關係民主平等……但由於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影響,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學生時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過去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思維時不時對新理念進行著干擾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覺地穿新鞋走老路,為自己錯誤的定位,常表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