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欣賞是美術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這是由美術教育的直觀性所決定的。眼看心思成為學習美術主要的途徑。但在欣賞活動中,僅讓學生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是遠遠不夠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又與藝術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關係。這些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較全面和立體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發展。在此基礎上,如果能調動學生的自發思考、自主探究,創新才能成為可能。因為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這也是美術欣賞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從事國小美術教學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些許想法。

一、 啟發誘導,激發興趣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美術欣賞課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使學生上欣賞課味同嚼蠟,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欣賞課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這時教師的“啟發誘導”至關重要。

在嶺南版第六冊《古老的交通工具》這一節課中,我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從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漢代,你們那個時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麼樣的?”,

(2)、“ 假如你來自年代久遠的原始社會,那么平時出行你都會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

(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臣民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況嗎?”….

這種種的假設,使學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變成了一個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動,所以,他很樂意以主人的身份帶我們大家一起進入到古代社會,從而接觸、認識、學習“古代的交通工具”。當然,學生課前資料的收集和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 自學新知、發現疑難

以往欣賞課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在沒有充分觀察、感受一幅作品時,教師的講解就已經開始了,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課前預習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參悟作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開始,預習要根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每一幅作品。設計預習題主要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中高年級的課前預習一般不用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尋找問題。

在嶺南版第六冊的教材《巧變虛形與實形》中,我就讓學生上課前作了個預習,並把不理解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問題(1)、什麼是實形?在哪裡見到過實形作品?什麼是虛形?舉例說明。(並出示相關圖片或作品)

(2)、對稱形有什麼樣的特點?請舉出幾個對稱形的藝術作品。

(3)、對稱形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幾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就把這節課的知識點給解決了。 

三、討論交流、適時點撥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國小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於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