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校本培訓心得體會

其次促進了我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進行審視與思考。反思是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課改要求教師不斷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為反思型教師。孔夫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地學習而不思考,那他就會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則得也”。新課改要求教師經常思考和反思。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手段和方法,教師不能簡單地拿來複製貼上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學分析,結合自己學校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及自身優勢,為我所用,以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

教師需要在反思中成長。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的困惑和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平時許多教師只有期末或年終學校進行教學評價時,才會系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而校本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轉這種現象。說課、上課、評課活動的開展能促進教師把反思當成常規工作。與同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交流活動中細心體會,積極思考,用心揣摩,讓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閃爍。通過追蹤說課、上課的過程,審視教學環節,總結教學得失,從中會產生許多感悟。

如在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說《焦耳定律》的教學設計時,他為了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採用實驗探究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1、教師通過演示實驗來創設情景來引入新課。演示實驗:用相同的導線分別給電燈和大功率電爐供電,讓學生觸摸導線,建立同一電路電燈和導線發熱情況不同和不同電路中導線發熱情景。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猜想電流產生的熱量q與哪些因素有關?3、增加自主探究的開放性和培養學生實驗的設計能力。根據學生的猜想結果,分組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4、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匯報實驗結果並討論評析實驗結果。閱讀教材形成焦耳定律。

如原來為了落實雙基,我常採用的教學模式是先給出結論或通過簡單的例子得出結論,然後化大量的時間解釋結論並加以鞏固。通過校本活動的開展,我才了解到先前所採用的教學模式是認知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的健康發展。理想教學模式應該是:通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同學間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同時我也體會到新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收穫?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關注的問題。教學設計中必須要注意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問題的設定中,必須考慮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設定的問題首先要有梯度,有易有難,且要從簡到難。讓所有的學生的思維都有所啟發,儘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切不可設定的問題高深莫測,只有使一小部分

的學生打開思維。如果這樣,時間長了勢必影響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校本培訓為教師搭建了溝通和交流的平台,在增強凝聚力的同時,努力營造教師積極參與學科建設、投身教學、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為優秀教師的脫穎也創造了條件,搭建舞台。但是,教師的自身條件不同,特點不同,教師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教師後續發展的目標也應該不同。因此,在推進教師培訓工程建設過程中,倡導更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和個性發展目標,努力激發教師追求發展的內驅力;培訓形式多樣性和開展活動的有效性,是以後教師培訓首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