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方法的經驗交流材料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規律告訴我們: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為學服務。離開學生的學,教師教得再好也毫無意義。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向45分鐘要質量。而要上好課,其關鍵是備好課。所以只有教師認真備好課,上好課,才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課前勤一點,課上懶一點,總體上會用比較少的勞動換取較大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教學設計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師備課一定要重視備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性格、習慣、家庭情況、文化背景、學習基礎等,以此來確定“講什麼”、“怎么講”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納金所說:“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想法、方案、構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教師要想搞好課堂教學,僅僅滿足於教材是不夠的,還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通過平時的觀察、調查,掌握學生的喜好、脾氣、學習基礎、舊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心理特點安排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

(一)了解學生基礎,確定教學難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便於接受。比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等問題,八年級下冊歷史裡有相關內容,但這些知識在地理、政治的課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結合學生已知內容的基礎,適當安排探究活動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領域對這些問題是怎么闡述的。

(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做切入點,適當引導到學習內容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全民族抗戰》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都是學生非常喜歡和熟悉的影視節目,由這些電影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對我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人民進行的頑強抵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適當安排討論、表演等開放性題目,給學生展示、表現的機會,並及時認可、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國中的孩子雖然自以為長大了,但實際上還很頑皮,好動、好表現、活潑仍是他們的特點,而且他們也開始不斷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渴望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認可。抓住學生這些特點,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知歷史、觸摸歷史也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再現蔣介石發電報給毛澤東,邀請他赴重慶談判時和下屬的談話,揣摩蔣介石的心理;再現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下飛機的場景,接機人員都有哪些表現等等,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更有利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以學定教”,“教師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一輩子都有用的財富。所以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體積極活動,滿足學生作為發現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心向,做到: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自己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自己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自己思考;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總之,教師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絕不越俎代庖。但同時也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構建平等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發展定格在我們自以為是的範圍之內的。學校培養人才不是生產月餅,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讓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並不是讓每個學生,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而讓風格各異的學生按統一的規格平均發展,不僅不可能,而且還會貽誤學生一生的成長。新課程改革下要求學生彰顯個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重複的、無法替代的個體,這種差異性和獨特性是每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正視學生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現在生活、生產、勞動、學習、語言、文學、體育、音樂、美術、空間想像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種各樣的,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善待每一位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發揮他們的特長,為社會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