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體會

摘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教育提倡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目的在於不教而教。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學習的內容進行探究,並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獲取知識,並套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兩者有一定的聯繫。

關鍵字:以人為本、自主、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當前教育發展方向是生本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其實生本教育早在古代,無論是中國的孔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時代,教育都是偏向生本的。“有教無類”、“教學相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教也”等等正是生本教育的理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文化和人才需要多元化,生本教育的出現是必然的。

一、生本教育以人為本。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所以應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的原則。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而不僅僅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還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它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種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離開教師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里,天性在釋放,個性在張揚,稚嫩的童心在探索中盡情飛揚。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其認為討論是教學的常規,主張感悟只能由學生自己獲得,教師為學生的感悟創造條件,進而開發學生的潛能。首先,先會後學是由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的。成人在生活或教學上,主要是以知御行,更重視得到知識條文後的運用,訓練和評價,其認知規律是知行律。而兒童的規律相反,是先知後行的規律,他們對人類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比如在教學生字的時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踢球”、“跑步”、“跳遠”等體育運動,然後在意義文塊里把學生感知的生字游離出來,讓學生做動作,進而識記、書寫生字,學生印象深刻。其次,先學後教帶來的是“以學定教”。“教”不僅是由知識本身的性質決定,同時也由學生的學習決定的,在學生先學的同時,教師可以清楚地、冷靜地觀察到學生學習的情況,並作出教的內容和方法的選擇,這樣就可以讓教更精粹,更切合學生的需要了。先會後學、先學後教和以教定學,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習時間和空間,就有可能使學生始終選擇他的熱點來學習,從而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保持強烈的情感和興趣。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套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我嘗試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運用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比如:課前讓學生自己先預習,發揮其主動性,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然後在課堂上再強調難點,這就用了“先做後學、先學後教”的方法。在教學《識字8》一課的生字,其中有一類字十個,二類字五個,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能自己獨自掌握的一類字有:湖、眉、初、雁、轉、斗;二類字有湖、秋、江、北、南,剩下較難的寒、辨、歸、即,以這個學習難點和學習內容來選擇教學的方法,也就是運用了“以學定教”的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教給學生掌握生字的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意會、做動作等,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嘗試自己學習生字,就是為了不教而教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主動地發現學習中的問題,產生困惑,自然就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那么教學的目的便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