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好美術欣賞課

在國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怎樣將專業性較強且具有一定難度的藝術理論知識變得易董好學,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經自己的探索實踐證明:運用作品比較,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舉幾例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美術欣賞中的音樂與繪畫: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知識對流”而不是單向地灌輸。所以雖然音樂是一種藝術門類中最為抽象的藝術,但音樂同樣也是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手段。如在進行中國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賞教學時,通過蘇州彈詞《新木蘭辭》地放送,請同學們進行瀏覽式欣賞兩張圖片,注意營造一種藝術氛圍,利用聲音的比擬,使學生接受音樂信息的同時,可以在頭腦中使學生直觀的了解認識我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多樣性,如採用工筆重彩人物作品與線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工筆人物與寫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傳統繪畫以線造型的藝術特色,特選了風格迥異的作品進行比較(一般用實物投影或換燈片)。如梁楷的《潑墨仙人》與曾鯨的《李白行吟圖》進行比較欣賞,一簡一繁,各將其妙。學生從中強烈的感受了中國傳統線條的多樣性、生動性,以及一種韻律美,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美術作品中的對比與和諧:

事實上,中外的美術史早已證明“美既不是美術的唯一內涵,又不是美術的中心任務。美術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藝術形式存在”。其實,在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這一節中,如果不很好的聯繫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往往會認識模糊。為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一些中國畫家題材內容類似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看看畫家是如何來經營畫面的。如圖 3 林鳳眠的《靜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壺和水中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潘天壽的《水仙》,花叢方向與造型在整體形式上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與題字上又稍有變化。通過作品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美術作品基本藝術形式的認識。

三、美術繪畫中的製作技法比較

沃樂夫曾經說過,一切繪畫得益於其它繪畫的比得意於自然的多。因此,在進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繪畫欣賞教學時,了解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特點以及代表人物的藝術風格,往往是教學中的難點。為此,我採用了一些具有說服力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姜布魯各的《瓶花》。在進行作品分析時,我找到了一幅與其題材相似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另一位荷蘭畫家梵谷的《向日葵》,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兩個時期的繪畫在用筆、造型技法上的差異,即“寫”、“畫”差別一目了然。

四、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在欣賞中,將中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欣賞作一比較,是教學難點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我同樣採取比較的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 眾所周知,藝術形象來源於大自然,而大自然賦予了人類的一切,同時也激發了人類的靈感和創作激情。如唐代青綠山水大師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他的作品標誌著山水畫中青綠體系的成熟。而《森林風景》為十七世紀荷蘭派畫家魯伊斯達爾所作。

這兩幅作品和後來的風景畫相比,他們的山水畫作風一樣,都屬於早期古典作風,但兩者的起點完全不同。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討論激烈,你一言我一語,經過比較不難發現:風景畫本質上仍沒有獨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動舞台,只是人暫時離不開前台而已。它不像中國山水真正脫離人物,山水畫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現,風景畫則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機去攝取一片風景相同,這是山水畫與風景畫的本質區別。因此艾斯納指出:“任何一個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釋。”

五、美術想像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黑格爾認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想像是迷人和令人神往的,人們只有在想像中才能無拘無束,達到非凡的境界。我們再把莫奈的風景畫《印象 . 日出》與梵谷的《星月夜》作比較對照,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個夢幻的世界。在這裡,沒有時空的限制沒有形的約束,色彩的隨意流動,畫面的變化莫測,人類的內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現出來,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現。

通過教學,自己體會到:比較也是美術欣賞的一個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藝術形式、技巧方面。如果把不同畫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用文學語言來描述常常不易說清楚,但如果把這些作品擺放在一起,形成對比,進行比較,很快就會區分開來。因此我們在美術欣賞中切忌孤立的對待每一件作品,而是要和其他作品聯繫起來看,進行各種和多方發麵的比較。如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吸引、啟發和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國中美術欣賞教學,進行作品比較的範圍很廣。只要我們去探索,去實踐,就能更好地發揮這一學科的教學優勢。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