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之道

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亨受獲取知識的快樂,激發創新求知的欲望,以知識來引導,以善良做約束,充分滿足學生探索嘗試的衝動。所以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準不是名師有多少,升學率有多高,更不是校園有多乾淨,教學樓有多新,這個標準就是學校是否有活力。學生是否樂學,老師是否願教。

樂學是人的的天性,好奇心、上進心人人都有,每個人都有滿足建性成就感的願望,即使是像背外語單詞這種簡單重複,枯燥無味的勞動只要能讓他自己感覺到他是這個方面的天才,他就會產生興趣,如果在實踐中他在這方面的個人能力能得到驗證,同時不斷地收到大家的認可和讚譽,他一樣能享受到快樂,假如我們再給他搭建展示才華的平台,分享知識的機會,他甚至有可能傾畢生精力去從事這種學習。

為什麼許多學生現在不願學習呢?這是因為家長把一些功利的思想摻雜到學習裡面了,他們給孩子的肩上增添了許多學習上的要求,比如要考多少分,要取得什麼樣的名次,甚至告訴孩子為了你上學家裡借了多少錢,更嚴重的是把整個家庭的命運和希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他們時常給孩子預設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的學習指標。在這些要求下,孩子經常是感覺自己笨和罪孽深重,對不起家長和老師的培養,由於這種犯罪感籠罩在心頭.這些孩子在學習上經常遭受失敗的打擊並且經常生活學習在恐懼、焦慮丶甚至是在絕望之中,一個在學習中飽受失敗打擊的孩子是不可能樂於學習的。

世界上的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精力則是有限的,以無限對有限,無論你多么努力都擺脫不了失敗。如果我們每次都要給學習預設些功利要求,就會時常感到得不償失,就不可能樂學。學習是一種信仰,有人說最崇高的目標是信仰,因為信仰的目標不能實現,不能實現就等於無有功利的目標,無有目標,怎會有失敗。一個人只要拋棄了功利的學習目的,憑藉著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去學習,就會忘卻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煩惱,也不會去惦記為學習而花費的代價和成本是否合算,一旦這樣,他才能擺脫學習的痛苦,步入樂學的殿堂。

學校缺乏活力的另一種現象是老師不願意教,總覺得學生笨無法教,其實是教不得法。教學成績突出的不一定就是好老師,會講的,講得清楚明白的更不能算是好老師,因為這會剝奪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機會,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懂得珍惜學生學習探索的機會,知識只能在自我感悟並靈活運用的條件下才能掌握。如今的老師在校長和家長的擠兌下.總想速成和速效,恨不得把答案都告訴學生,不讓學生受困惑,這完全違悖了教育規律。過多的功利教育把學生當成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材料,這才導致了學生為老師學,故厭學。學生不願意學習怎么辦?很簡單,不學就不學,隨他去。有人說哪不行,必須強迫才行,其實這是要不得的。學生不願意學習如同孩子吃多了不願意吃飯一樣,最好的辦法是餓一餓,讓胃腸功能休息一下,切不可硬逼著進食。學習也是一樣,一次教得太多,學生學傷了,最好的辦法是停一停,給學生一個反思的過程。學生厭學是一種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老師而不在學生,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想讓學生樂學請記住以下三項基本原則,首先,教學要有餘量,學生每次如果能記一百個單詞,只教五十個。養生要保持三分飢和寒,學習要留余境,要全面落實減負政策,給學生留下自學的空間和想學的欲望。如果你發現你的課堂沉悶無生機,改變局面的最好辦法就是降低教授課程的難度。其次要堅守知行合一,現今的教材追求的是素質和能力,提升能力的最好做法是訓練和實踐。我們現在教育上最大的失敗英語課程的開設,在這方面國家投入的資源最多,老師和學生付出的努力最大,然而其收效最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把能力當成知識去傳授了。正如在岸上教游泳一樣,花費的氣力再多也是無用的,如果我們把一個英語學得最差的一個孩子放到英國去,呆上三個月,即使無人教,也會有突破。要記住知就行,行就是知。不知則不會行,不行則無所謂知,知是行之意,行是知之果。課堂上少講多練,讓學生體驗實踐才是培養能力的正道。最後要尊重學生的興趣,不要給興趣定高低貴賤之分,無論學生乾什麼,只要不是為了消磨時間,我們都應該積極地去引導和鼓勵,即使是打球,唱歌,玩遊戲,哪怕是看螞蟻打架我們都應該允許,只要這種活動是探索我們都應該給予支持,反之為了打發日子去學習則不應該被允許,因為這樣會產生墮落和應付,做事情不上心,除了養成壞習慣以外,終將一事無成,對於這種浪費生命的做法,如果聽之任之,孩子必將失去活力。要記住玩要盡性,學要盡力,正如練習長跑一樣,不達極致,能力不會提升。要教會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限定的學習內容,養成限時習慣,對提升活力是很必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