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有效德育”必須更新德育評價機制

從某種角度來講德育是很難進行量化式的客觀性評價,因為德育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一種長期的積澱。德育評價往往會陷於兩種極端,一是表面性評價過多,所謂的查表面文章;一是模糊性過強,結果是走走聽匯報、看看憑感覺,所以把德育工作如實地反映出來並用分數加以量化評價從某種角度來講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這不是我們的評價能力問題,而是德育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來說:德育不能量化考評是真實的,準確地量化考評是不真實。這樣理解並不是說不能對學校進行德育評價,恰恰相反,只有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才能如實地去了解一所學校的德育。每個學校都要結合德育實際,適當地更新德育評價機制,才能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更好開展。

1.突出對“德育主題化”工作的考核。學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主題,讓主題成為統領學校德育工作的主線。學校工作最有自主、創新特點的其實是德育工作。如果能夠把主題化工作常規化,從計畫到總結,從過程性材料積累到內涵深入發展,讓一學年的德育工作在開學初就有計畫,然後有條不紊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就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簡而言之,理論是德育主題,實踐就是學生活動。

2.強化德育過程性了解。德育主要的特點是過程決定了結果,關注過程比關注結果更有意義,所以必須加大對德育過程的了解,作為德育工作者而言,關注過程是德育工作成功的關鍵,對於評價者而言,對過程的了解能夠很好地去關注、評判德育工作,了解觀察常態化下的學校德育工作。

3.重視師生的交流座談。德育的對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所以只有作為對象的學生與老師最有發言權,師生的交流座談,是信息的互通反饋的過程,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最能捕捉不能量化打分的信息,通過這些渠道獲取信息往往是無法掩飾與打扮的,所以是最真實、最客觀。從某種角度來說,對德育工作成果的主觀性描述比客觀性打分更接近真相,更有益於德育工作的開展,因為人的教育效果不是用分數可以衡量的,而只能是語言的描述。

4.增加德育分值的比重。在評價體系中,德育的分值要加重,評價的內容要突出。作為評價體系中對大家都關注的點的檢查力度可以削弱,大家不關注而又非常重要的點只能通過提高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來引起人們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說督導的重點是德育,而教學完全可以通過政策來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