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展示交流會學習體會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給我了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在綠意融融的六月去了xx省長春市參加了“東北三省國小語文教學研究協作第二屆年會暨東北三省國小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展示交流會”。此次會議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卻學到了很多知識,這次會議使我對閱讀教學策略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我把自己的學習到的知識加之自己的理解匯報如下:

此次會議上有個“東北三省國小中外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閱讀行動計畫”項目啟動儀式。我們校這次作為課題實施單位參加了會議,我們的課題是“開展拓展閱讀 打造書香校園 ”。

在開幕式結束後,首先是台灣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秘書長賴xx上的《風中的願望》。這是一篇摘自台灣國語實驗課本的三年級的課文,主要講了主人公東東一天中午沒人跟他玩,覺得孤單,正好遇到剛到這裡來的xx,小作者和xx互相介紹後,一起玩著丟球的遊戲,xx丟得很好,xx還會側翻,而作者東東卻不會,翻了幾次都跌倒,他想如果xx笑他他就馬上回家,可是xx卻認真的讓他多練幾次,之後東東帶xx看他收藏的小石頭,他希望xx能在這住很久,xx說她知道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把願望寫在紙上,把願望綁在風箏尾巴上,最後小作者寫了兩個願望,xx寫了三個,風把願望帶走了。文章並沒有揭示小主人公的願望寫得是什麼。可想像的空間非常大。賴xx老師的課講得非常生動,聽賴老師的課給人最深的感覺是她與孩子們距離那么近,她的語言很隨和很和藹,完全是兒童式的語言,作為她的學生真的感覺是幸福的,就像一位媽媽在耐心地引導孩子一點點走進學習的殿堂,那么自然,讓孩子自覺不自覺地就想去學。她的課緊緊圍繞閱讀策略來上的,開課,她先問學生:“願望是什麼?”讓學生閱讀前就要做一個操作,讓學生拿出一份學習卡,把自己猜測的願望寫在上面。接著賴老師和藹的問,你們平時怎么讀書,今天我們就來做個小偵探,她讓學生說什麼是偵探,我們來預測一下,推論,猜測這些角色內心都有什麼線索?接著讓學生讀書,讀後你對這些角色有哪些發現?交流後,讓學生再推測。她的課堂邊引導學生閱讀邊讓學生把閱讀新發現寫在學習卡上,她的話學習卡就是小帖帖,這個小貼貼摺疊的很長,學生有什麼新發現都可以隨時寫下來,這個小貼貼我非常欣賞,感覺這個特別適合學生讀書時用,隨時記錄自己的感悟,而且自己的感悟加深的過程也可以看到。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信息。整堂課中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自己對話,學生完全運用閱讀方法——推論與猜測進行自主閱讀,而且閱讀的效率非常高,整堂課學習起來非常輕鬆。

在賴老師的課後,台灣國立教育研究院吳敏而研究員做的題為《閱讀偵探》的報告,她舉了很多閱讀與偵探相似點的例子,她舉了福爾摩斯,辦案前要進行偵察的準備,可能會:提出問題、搜尋已知、擬定初步策略,在辦案中,到案發地點展開辦案行動時,福爾摩斯可能依線索內容來形成想法,再調整偵測的策略。這時就要蒐集線索、引證預測、調整策略、統整線索,確立證據。假如破案後,福爾摩斯必須把可用的線索整理成有意義的證據,日後法庭審理案件作為證據。之後吳教授又舉了個閱讀案例分析了思維過程和閱讀策略。通過兩個閱讀案例的分析後,吳教授分析了偵探策略與閱讀策略的共同點。那就是1、預測。偵探預測犯人的動機,以及線索的所在地,不是隨機四處亂找。同樣的,讀者也會進行整體部分的預測:整體者如從書的封面猜想書的內容,從文章題目推測文章的主旨。2、印證:偵探找到線索,他會比對個人對案情的詮釋是否跟線索謀和。讀者也一樣,察覺所讀的內容不符猜想,即可能回溯前文,重讀一些字詞貨片段,或是放慢速度再讀一讀。3、統整:偵探力求線索的整體一致性,將線索拼組成一系列的證據,不能有內在的矛盾,他會不斷問:“這條線索代表什麼意思?綜合起來是什麼意思?”讀者也從文字的線索中尋找意義,初學的讀者也許只能解碼,在尋求字詞的意思;但是熟練的讀者跟大偵探一樣,要追求文章整體的內容和啟發。為了求總結和內在的一致性,讀者會學到運用哪些策略在哪種情況下,便會較為省時、省力,又有效果。4、線索的選用:優秀的偵探員需要知道哪些線索可用,哪些可能會誤導,因此偵探的思維要有彈性,保持多種詮釋的可能性。讀者知道如何運用文字線索,挑選有用的,跳過不重要的,並且隨時考慮與先前的想法是否仍然合用;讀者必須具有這種思維上的彈性和比對思考,才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