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基本功比賽課的內容分析

為期半個月,共聽課15節,一年級的內容是找規律,三年級是年月日,四年級加法交換律和植樹問題,五年級是分數的認識,六年級是比例尺,反比例關係,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

圓柱和圓錐是國小階段“空間與圖形”這一內容中最後兩個圖形,至此,關於國小階段體積,面積的計算就全部結束了。所以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既要延續先前圖形教學的研究方法,如圓柱是複習舊知,遷移新知,圓錐是猜測驗證等,還要思考這部分內容究竟在生活中有怎樣的延伸,因為畢竟中學階段開始,這種直觀的生活數學就上升到了抽象思維數學。國中也有幾何,但更多的是用公理定律來推理驗證一個結論。與現實生活的實際距離就遠了。所以在國小六年級畢業前的圖形教學中把知識做一個生活化的推廣和拓展,對於學生理解現階段圖形知識和將來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非常必要。那么一節課里他怎么推廣延伸呢?我覺得可以這樣,圓柱的設計首先是圓柱的測量,比如把圓柱的體積轉化成與他等體積的水或沙子的體積,在測量水或沙子的體積即圓柱的體積。二是計量,就是把他本身的形狀切割拼組成一個已經學過的圖形體積,用來研究計算圓柱體積需要的條件。三是圓柱,長方體,正方體三個圖形的體積都是底面積乘以高,是什麼樣的共同點讓他們具有了共同的體積計算公式,由此將學到的測量計量方法推廣到生活中所有柱體。圓錐的的體積主要是要把圓柱與圓錐的三分之一的份率關係轉化成倍比關係,將份數與倍數與比聯繫起來。

反比例關係在國小階段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因為他是研究關係,國小階段是重計算,輕關係。如有哪些量,那些量之間有關係,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導致的各個量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是怎么造成的。所以在反比例的教學中要通過一組內容的設計,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一個相互的比較和區別。從而明確反比例關係在知識體系中屬於那一部分。

比例尺所包含的內容有,比例尺的用途,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根據比例尺進行的相關計算。

分數的意義要注意這么幾點:三年級的分數認識和五年級的分數意義各自的著重點在哪,1與單位1究竟有什麼不同,單位一不同與分數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相同的單位一是不是所得到的分數就相同,份率的份與數量的大小有怎樣的依附關係。表示份率的分數與表示數量的分數學生們怎樣區分。份率與份率之間怎樣互相轉化。

植樹問題好多人講,但大多會集中在植樹問題的形式上即兩頭載,一頭栽,兩頭都不載,其實再法有多種,還可以中間不載,所以植樹問題的教學不是那塊栽不載,而是學生要在頭腦里建立栽樹的模型結構,也就是說植樹問題是一個模型問題,說到車隊,駝隊,樓梯,鋸木頭,插彩旗,橋墩,燈籠,學生就能在頭腦里形成文字所要敘述的實際形態。他的計量其實歸根到底是一一對應,也就是說,那個要素沒了,那么對應的那個條件可以忽略。對應要講究順序,避免在頭腦中形成亂像,所謂從哪到哪,誰和誰對應。既可以從左到右,又可以從右到左,還可以從中間到兩頭,從兩頭到中間,既可以我和你對應,也可以你和我對應。還可以我和他對應。

年月日的內容中教師們比較重視年月日的進率。而忽視年月日本身的基數和序數的特點。如25號可以理解為今天是某月的第25個日子,也可以理解為從這個月的第一天開始已經過了25天。更重要的是因為教材改革,三年級年月日結束以後,關於時間單位的學習就結束了,但時間單位遠遠不止年月日時分秒,如星期,旬,季度,季節,公曆,農曆,節氣這些概念在國小和生活中經常涉及到,可惜的是教材中再也沒有相關的介紹,所以每每到了學生在以後使用中用到,便是稀里糊塗。所以,教師要明確國小教材的缺陷,而適當的補充一些內容進去,不能就教材而教,忽略教材的局限性。

找規律屬於新教材解決問題的範疇,在知識上屬於排列組合。規律有單一規律和雙重甚至多重規律。局部規律又受到排列順序的制約,同一個內容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或者從中間向兩邊規律有的是有區別的。教師不能只是單一單項性教學。將規律成為一個固定不變的。生活中,正是用了排列和祝賀的多變性,才風度多彩,所以,找規律不能講課講死了,講成固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