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價之我見

教學評價,是貫穿課堂和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的的一項活動。有效、恰切、機智的評價能成為推進教學的助燃劑。

下面以閱讀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評價內容要充實,不要只擺花架子。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的評價語言一定要有點內容,不要一味地用“很好”、“不錯”、“精彩”、“可以”等這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詞擺花架子,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不存任何期待和重視。要想讓評價內容由“空”走向“實”,需要教師仔細傾聽(關注)學生的回答,並能敏銳地捕捉學生回答的關鍵點、閃光點,結合學生的回答就某一點進行評價,這樣既使評價有了時效性,與會讓學生會覺得老師對我的發言(表現)這么在乎,也就會更加在乎老師的評價。例如在朗讀評價中,教師可以評價某個詞或某句話通過某種讀法(重音、停頓、語速、語調等)讀出了某種情感,而不是籠統地說讀得很好、很有感情。這種評價既真實又會給學生以方法的引導。

二、評價要講究時機。合適的評價時機對評價的效果會有重要影響。我曾有過一次失敗的評價經歷。在一次優質課評選中,我講的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的一個環節是——體味詩人的遭遇,當時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前面的朗讀體悟,學生慢慢進入詩中境界,一組一組展示的聲情並茂,很是精彩,老師這時候最適合當個沉默的觀眾,只需最後發表一下自己的感觸即可,而我偏偏“奈不住寂寞”,每小組展示結束我都會自以為負責地點評幾句還讓其他學生也“步我的後塵”,結果,評課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感覺,本應是課堂助燃劑的評價卻著實拖了整節課的後腿,教師不合實際的評價破壞了好不容易營造的氣氛。由這次經歷,我感受到: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否則會起反作用。

三、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參與課堂的除了教師,更主要的是學生,除了教師評價外,學生既是評價“客體”又能充當評價“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採用的是,同學互評或小組互評。尤其是在朗讀展示時,可以讓展示相同內容的同學就自己和雙方的表現評價,也可以讓其他同學就兩人的表現作對比評價,這樣的評價更真實、有效,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和積極性。當然,和教師評價語言一樣,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的評價有內容,教師在課堂評價上作有意識地引導和示範,避免學生出現“還行”、“可以”、“很好”等空洞的評價。

但願,通過我們智慧、恰切的評價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