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實踐體會

激發興趣 培養習慣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遵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基本理念,堅持培養智力因素與培養非智力因素相結合的原則,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為重點,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為目標,潛心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節課,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經過半年的努力,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期末統考成績如下:

1、平均分:91.9分,比一中、xx中、xx中分別高出12.9 分、19.9分、15.29分。

2、優秀率:52%,比一中、xx中、xx中分別高出12.67、31.6、13.8 個百分點。

3、及格率:83%,比一中、xx中、xx中分別高出16.85、33.6、21.2 個百分點。

具體做法:

一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實驗證實,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當學生處於積極的狀態時,學習就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探索,思維相對活躍,學習興趣作為非智力因素的觸發點,對學好數學具有強烈而持久地推動作用。

1、了解學生,引導興趣

本學期,我調入第xx中學兼任初一5班的數學課。據了解,xx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對學習數學有嚴重的畏懼心理。為了使工作有針對性,使學生儘快喜歡數學課,我通過和老師、學生座談、測試、問卷調查、課堂觀測等形式,對學生以下幾方面情況進行了了解:一是了解學生上課狀態、作業情況、 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二是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主動性和學習習慣;三是了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狀況,如意志品質、 思想意識、性格特點、心理健康狀況等;四是了解家庭狀況、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另外,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及時引導興趣。例如,數學第一節課,在讓學生體會數的擴充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我們班級一共有多少人?(全班42人)(2)在國小時喜歡數學的請舉手(9人舉手),占全班的幾分之幾?(3)進入中學後想學好數學的舉手(42人舉手),占全班的百分之幾?這個教學環節結束後,我不失時機的加以引導:“100%這個百分數,體現的是同學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承諾,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班級100%的同學100%的能學好數學,讓我們把掌聲送給自己!”聽,掌聲雷動,傳遞自信的信息;看,42雙眼睛透著自信的光芒。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半年的每一節課始終保持著第一節課的學習熱情。

2、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為了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增強數學學科的趣味性,我創造性的運用教材,對每一節課,都象對待“公開課”一樣精心準備。一方面,精心設計導語,創設問題情景,開課之初就使學生興趣盎然。例如,在學習“有理數乘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把一張足夠大的厚度為0.1毫米的紙,連續對摺30次的厚度能超過珠穆朗瑪峰。這是真的嗎?另一方面,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深入挖掘數學的趣味性及套用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研究教材92頁的“行動電話計費方式”問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了以下問題:(1)通過閱讀表格,你能得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的通話時間為200分,按兩種方式需交費多少元?那種方式省錢?如果通話時間為350分呢?(3)在什麼情況下兩種計費方式收費一樣多?(4)選擇哪種計費方式更省錢與哪種量有關?怎樣選擇計費方式更省錢?

3 、關注差異,發現興趣

班級學生無論是知識基礎還是學習狀態都存在著差異,成績優秀的,往往不滿足於掌握基礎知識,希望通過努力,理解和研究深層次的問題,但卻常常忽視基礎知識中包含的深層知識及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成績較差的,面對問題常產生畏難情緒,不知從何入手解決。針對學生情況,我認為,教學內容過多或過少,要求過低或過高,都會使學生因課前的求知期望得不到滿足而影響學習數學的興趣,甚至產生簡單題不願做,難題又不會做的局面。為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有梯度的例題、習題、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鼓勵他們積極探索,主動鑽研,爭先冒尖;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鼓勵他們從眼前做起,增強信心,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努力,這些做法很快取得實效。程楠、高悅、錢景鑫三名女同學國小數學基礎較差,對學習數學有畏難情緒,九月份測試始終在30—50分之間徘徊。我多次與她們分析原因,幫助她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她們“我努力,我能行”,經過半年的努力,她們的成績逐步提高,期末考出了83分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