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體會:做教材的主人

在課堂上還要把握 “三多”

多演示——建立表象。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體現教材內容,使內容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易於接受。

多操作——豐富表象。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有助於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和分析事物。

多表述——讓思路更清晰。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離不開表象,學生操作並口述操作過程。既是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又是深化表象和最佳化思維的過程。

在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以幫助他們用親身經歷的深度看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三、從吃透教材本身來超越教材

這要牢記三大要點:

教師必須對所教內容的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掌握得非常準確,不能出現知識性錯誤。

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各環節之間的邏輯聯繫把握得非常清楚,能理出脈絡,順利地在各環節間過渡轉換。

教師必須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突破方法簡捷明晰,數學能背誦例題公式,語文能背誦段落。

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你能時刻引領著學生在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學會堅定不移,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領悟至死不渝,在《“諾曼第”號遇難記》中品味人性的至善至美,在《為人民服務》中體會主席的堅韌不拔,那么還有必要擔心學生的人格怎樣養成,性情怎樣薰陶嗎?我去年剖析的是《去年的樹》這篇文章,今年就和大家一起來體會這篇《為人民服務》。

1944年,我們的革命者處在既失去戰友又前途迷茫的十字路口。這時候毛主席吹起了前進的號角。撥開了前進的迷霧。在情緒低沉的時候毛主席展開了他的演說。

如果學生在這篇文章中能真正地感知到主席偉岸形象,文章講一周也不為過。教材具有典範性,像後花園裡的寶庫一樣,就擺在我們的面前。這需要我們主動地去挖掘和參透。

學校需要研究的氛圍和老師。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甚至能決定你的成敗。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只能讓你更加優秀。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我盼望著所有的老師都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