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小品德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

行為·習慣:能友好地接待客人,知道接待客人的應有的禮儀,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當好文明小主人的願望。

這一教學目標,我把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為一體,多元化的目標設計改變了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其他方面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整體地實現了課程目標。

三.以學情為基礎,體現目標設計的差異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水平和層次的差異,他們的知識儲備、心理和技能特點以及各自的學習需求,都會對學習結果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指導教學實施的航標,教學目標的設計更要以學情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符合學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增強目標的針對性。例如,教學時一年級下冊《進廚房》時,我先做了課前調查“你在廚房中會幹什麼家務活”,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不會進廚房,只有很少數的學生能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針對這個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全體學生知道人體必須的六大營養素,初步懂得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均勻才能促進身體健康的道理。大多數學生初步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搭配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

2、讓全體學生懂得用餐的基本禮儀,並能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知道一些相關的環抱知識,並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讓全體學生都能動手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評選星級“小幫手”。

本目標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第三個目標“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把家務事羅列在一張紙上,然後按難易排列,學生憑自己能力去做,然後請家長參與評價,最後評選出星級“小幫手”:最好的“★★★★★”,然後依次往下,主要以鼓勵為主,如果學生做得比以往有進步,可以多加一顆“★”。差異性的目標帶動差異性評價,給教學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經過實踐,效果確實非常明顯,許多學生的家務能力在這種差異性的作業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其實都要歸功於當初這個差異性的目標設計。

四.以教材為依託,注重目標設計的延續性。

《課標》指出,品德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鏇上升。這裡“綜合交叉,螺鏇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以重複出現,但要求提高,螺鏇上升。從這段表述中,不難看出品德與語文相同,都是同一個主題會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複出現,但要求是在原來的激賞逐步提高的。例如,關於“學習”這個教學內容,一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主題為“快樂的學習生活”,分為四個部分:“我愛學習”、“我會學習”、“興趣與堅持”、“多彩的課餘生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二課《做學習的有心人》,我把教學目標是這樣定位的:

1.通過榜樣激勵,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

2.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的重要性。

3.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學習上的問題,並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改正。

4.通過本課學習,能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雖然同樣是關於學習,但側重點明顯不同,一年級的側重點在於學習興趣,而三年級側重於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這就是一個層次的提高,我在制定這節課目標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學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具有延續性的目標既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對於這門課來說更具有整體感。

當然要想判斷一個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通過教學效果來衡量。如果學生學習經過學習後反饋良好,基本達到了目標的要求,說明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是有效的。如果實施的結果與預先的設計相去甚遠,那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的目標,反思什麼地方設計得還不合理,下一步應該如何去改進。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操練,那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能力一定會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