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教學總結

實施新課程以來,教師的教學行為、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取得了較大成果,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能力相應提高。我,就是接受新課程的理念而成長起來的一位年輕教師。在利用這些教學手段,運用這些理念指導教學時,我發現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怎么理解各種各樣的感情呢?理解的這種感情他們怎么用詞語表達呢?表達出來之後帶入文本朗讀又是何其難呢!課堂當中40%的時間要用來“讀得有感情”,口誦之,目視之,耳聞之,腦記之,讀書對於語言的學習有一個開源的作用。那么怎么能籠統的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呢?低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是不是該換一種形象的說法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自從我有了這種想法,便結合表演讀創設了一個要求:讀出表情,讀出動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表情動作進入文本,把自己當作主人公,試著體驗體驗。在課堂上,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單一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帶上表情,邊讀邊做動作”,不僅使課堂氣氛濃烈了,而且學生漸漸明白了哪些詞語是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而這種詞語就是他們以後要接觸的“動詞”。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話音剛落,教室內人聲鼎沸,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學生讀得搖頭晃腦、面紅耳赤,場面煞是熱鬧,教師頗為滿意。這話日漸成為一種時尚。

難道學生個個都喜歡高聲朗讀?仔細想想,答案非常明顯。學生之所以都選擇高聲朗讀作為“喜歡”的方式,不排除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受從眾心理趨使。部分同學的放聲朗讀使其他同學身不由己,為給老師傳達“我讀得很投入”這一信息,就不惜扯著嗓門,搖頭晃腦。在這熱熱鬧鬧的場面中,學生的浮誇心理日益膨脹,個性日漸磨滅,其閱讀能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學生無其它方式可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放聲朗讀歷來都是“用你喜歡的方式讀”的代言。難道一定要“用喜歡的方式讀”嗎?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這種說法也未必恰當。

1、要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可選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低年級,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中年級,初步學會默讀;高年級,學習瀏覽。作為一線教師,應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少一點譁眾取寵,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從學生出發,立足於學生髮展,讓學生學會潛心地默讀,學會快速地瀏覽,讓學生擁有選擇的餘地。

2、要引導學生靈活選用方法——讓學生會選擇。如果學生已掌握各種閱讀方式,那么教師就應通過引導,讓他們學會針對不同內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讓他們知道詩詞散文尤宜誦讀,說明文較宜默讀;初知大意需瀏覽,表情達意可放聲朗讀;在需保持安靜的環境中不宜出聲朗讀(如其他人還在凝神思考)……因此,我想將“用你喜歡的方式”改為“用你認為最適合的方式”,可能更為妥當。

一學年以來,我默默無聞的奉獻著,體會著付出與收穫之間的甜蜜,積累了一些感想、體驗。

一、加強與任課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教育教學中我深深領會到,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能使任課老師清楚的知道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便利於教學上。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能更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些什麼,這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課程的內容,實現自我提高。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會有所保留。就像老師無意間問學生,喜歡老師嗎?一般再老實的學生都會說:喜歡。但是學生回家後就不同了,他們會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家長。所以,與家長之間應該時常聯繫。只有老師、家長和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個出色的孩子。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學中,老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若是老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批評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學習抱有陰暗心理,沒有自信。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