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工作總結:讓理想照進現實

1.名師引領,在導師式跟蹤輔導中把握幸福課堂理念。

目前,我們聘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高林生為教學顧問,成立了幸福課堂實驗核心小組,由高林生老師固定跟蹤指導核心組成員的課堂教學與實驗研究活動。此外,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分別為全校教師做了《做幸福的教師》、《教育與幸福》專題報告,全校教師人人研讀幸福教理論書籍,人人撰寫學習心得與研究體會。“幸福工作,幸福生活,幸福教育,幸福課堂”已經成為我校師生的共同追求,已經滲透於廣大師生的日常教學與學習活動之中。

2.一課三研,在遞進式實踐反思中提升教學水平。

讓青年教師就同一內容三次執教,每次上課後備課組成員幫助分析、點評、修改、完善,通過三上三改讓青年教師在經歷肯定、否定、建構、重組的實踐反思過程中領悟幸福課堂的真諦,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3.同課異構,在對比式交流互動中提升課堂品質。

指定三名骨幹教師就同一內容分別執教,學科組全體教師觀課後圍繞幸福課堂“一切為了學生的幸福”的課堂價值追求和“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徵進行點評,分析每個人課堂教學的特點、亮點、優缺點,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達成共識,打造品質課堂。

4.五課研訓,在實戰式課堂演練中提升教學藝術。

開展名師示範課、骨幹公開課、青年展示課、新手匯報課、全員過關課“五課研訓”活動。全體教師人人對照幸福課堂教學原則、課堂特點與教學評議要點上過關課,基本上達到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開設2節公開課或研討課,學校每天都有公開課或研討課。

三、構建學習型團隊,讓精神在書海里徜徉。

一個組織是否是學習型組織,是否具有學習能力,是決定這個組織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因素。所以,我們一直把建設學習型組織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倡導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

1.對話式學習,實現理論“著陸”。

為了改變專家講教師聽、一人讀大家聽的理論學習方式,我們把學習定位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點上,推行“對話式”學習。將我校的“心耕講壇”豐富為“五大講壇”,即教研文化講壇,由教研組長圍繞學期教研主題做深度詮釋性講學;科研文化講壇,由各課題組圍繞研究課題作匯報性講學;讀書文化講壇,在教師申請年級組推薦基礎上每月安排一名教師圍繞幸福與教育主題閱讀反思後作交流性講學;學習之旅講壇,由外出學習人員做學習匯報性講學;名師文化講壇,市區級名教師每人每學期做一次專題培訓性講學。所有講壇活動均以互動對話方式進行,主講人精心設計交流話題,交流後人人撰寫反思性心得體會。五大講壇讓教師在對話式學習中提高了理論素養,轉變了施教理念。

2.研究式閱讀,促進思考深入。

為了避免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學習而學習,使學習變成無效的負擔,我們要求教師有針對性的讀整本書,讀中外教育名家的專業性著作。將學習的重點落實在“研”字上,即“帶著實踐中的問題去學習”,“帶著學習中的感受去實踐”,“帶著實踐中的體驗再學習”,從而使“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3.沙龍式交流,提升思想內涵。

以“心靈相約書友會”為載體,長期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每月圍繞共同閱讀的書目開展一次讀書沙龍活動,教師們就每一個章節發表各自見解,在交流碰撞中提升思想內涵。

4.科研式反思,凝鍊理論精髓。

全體教師圍繞各自的關注“點”和科研方向每月撰寫一篇教學反思,並及時上傳個人專業部落格,教師間在部落格互訪中交流研討,進行思維碰撞,在反思中形成對研究專題的再認識、對教育的深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師的蛻變。

四、開設校本課程,讓個性在活動中張揚。

多年來,我校秉承“科技放飛夢想,藝術涵養心性,經典潤澤童年”的工作思路,著力開展科技、藝術與經典誦讀活動。本著“面向全體兒童,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參與其中,並從中受益”的原則,開發設定了系列校本活動課程,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增長本領。

1.開設科技實踐課,讓孩子們在自由創新的發展時空中放飛夢想。

編印了校本課程《彎彎運河過我家》和《瓶子裡的秘密》,並以此為載體開展了宿遷水資源調查、家用購物塑膠袋降解實驗等系列科技實踐活動,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自由廣闊的創新實踐中放飛科技夢想。

目前我校已經創建為江蘇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XX年3月,我校榮獲江蘇省“七巧科技”拼搭攝影比賽一個團體一等獎,兩個團體三等獎,近20人次學生獲單項獎;5月榮獲江蘇省第五屆“校園之間”快樂科學電視競技活動團體一等獎;10月,我校學生林子昂科技作品《新型能源》榮獲宿遷市教學具製作比賽一等獎,並代表市級參加省級比賽;11月,我校14名學生在江蘇省“金鑰匙”科技競賽中榮獲省級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在宿豫區第二屆中國小實驗技能大賽中我校榮獲團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