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育心得

一時默然。

“從時間上想一想,南方的春天一般都在幾月到?”我啟發道。

“三月。”

“我們這裡是在幾月到?”

“五月。”

“遲到的春天。”學生爭相說出。

“嗯,遲到。既準確,又將春天擬人化,富於美感。”

我進一步啟發:“夏季呢,南方是炎熱的,我們這兒卻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炎熱’的反義詞是?”

“涼爽。”

“秋天,秋霜過後,樺樹葉金黃,柞樹葉火紅,落葉松則紅裡帶黃,同時還有好多不知名的野花在這個季節依然盛開著,這一切用哪個詞為好?”

“絢麗。”

“冬季,儘管寒冷,但白雪覆蓋著群山大地,又有森林做屏障,常常一絲風也沒有,空氣純淨得很,純淨得可以罐裝出口。這和寒風呼嘯,塵土飛揚的某些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用……”

“潔白。”

“潔淨。”

“素潔。”

“哪個好些?”

最後,許多學生認為“素潔”最好:既潔白,又純淨。

這樣,一唱一和,就把原來所填改成了:

遲到的春天

涼爽的盛夏

絢麗的秋季

素潔的嚴冬

想到這些題目過大,有的學生會寫得泛,難以調動所有學生的積累和最感興趣的內容。我又板書了“亭亭白樺”、“奇特的北極光”、“北國雪”、“我愛大興安嶺的冬天”、“加格達奇——樟子松生長的地方”、“五花山”、“秋天的野花”、“你知道落葉松嗎”、“猴頭·蘑菇·木耳”等十幾個題目,任其選擇。這些題目,內容有多有少,範圍有大有小,可以啟發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有助於打開思路,也便於學生根據各自的寫作能力和生活積累選擇熟悉的內容。

當時,學生並不以作文為苦。我看學生的作文,也其樂融融,每篇在點評修改後都不吝溢美地寫上長長的評語。所以,作文課是學生最喜歡的。

一天,我說:“這么好的作文,應該讓遠方的朋友分享才是,不然,真可惜了。投一投稿吧。”

於是一篇篇表現北國風情的作文寄出了。

也許是因為學生寫的都是真情實感,也許是因為遠方的編輯對大興安嶺頗有興趣,投出去的作文,大都能在中學生的報刊上發表。

幾年下來,有了四十餘篇,我將其收集整理,取名為“北國紅豆——大興安嶺的孩子獻給全國中學生的禮物”。計畫到了百篇,寄給出版社。

遺憾的是,1987年震驚中外的“5-6”大火,使大興安嶺這片綠色的寶庫元氣大傷。成片被大火洗劫的原始森林,一棵棵枯黑的大樹如剃頭般伐掉了。這以後竟有了黃塵天氣——幾年前學生在作文《十年後的大興安嶺》中的預見,不幸言中了!

不久,我便到了遼寧錦州。最初在教育學院做教研員,之後又到教育局,但對上課,我依然情有獨鍾。每當到學校或在教研活動時聽課,面對黑板,我常常怦然心動,於是很想到中學去上課。最後,竟誤入歧途,到錦州中學協助校長做管理,先負責德育,後負責教學。這所學校是遼寧省十所模範學校之一,所謂“模範”,其重要指標當然是“高考”。校長是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他說:“看過你寫的那本《高考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每周為咱們高三各班上一節專題指導課,如何?”